(原本是为一个学校里的征文所写的,规定为1500字,结果写超了……但还是碍于篇幅所限,未能完全写出心中所想。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也会找机会更好的解读它。
《杀死一只知更鸟》可以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你可以从中解读出很多东西——关于人性,关于教育,关于种族……关键的是,它不仅深刻,而且有趣,对孩子心态的刻画非常到位,让人忍俊不禁。)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这是《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律师阿蒂克斯对小女儿斯科特所说的一段话。
——在孩子们的眼中,人性的善恶似乎总是那么泾渭分明,但当我们透过斯库特的目光去审视梅科姆镇的居民时,所见到的并非只是一个个善与恶的物化符号,而是一个个血肉饱满的人。
哈珀•李以律师的小女儿斯库特的视角,用细致入微又不乏童真童趣的笔触描绘了闷热蒙昧的南方小镇梅科姆,向读者展示了这个有着黑奴制残留的古老小镇的人物群像。
那么,《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题是什么?是反种族歧视?是对阶级分化的讽刺?是反偏见,反教条?还是对律师这一职业的赞颂?
我想,它涵盖了这一切,却又不仅限于此,在反复翻阅它的过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对人性的宽容。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题剧情围绕年轻的黑人汤姆“强奸”白人女性马耶拉的案件展开,借着这个案子的审理,梅科姆居民对黑人的歧视、对“穷白人”的偏见、约定俗成的阶级分化等等,都在读者面前一一显露,与此同时,事情的真相也终于摆在了读者面前——所谓的强奸,原来是马耶拉引诱未遂后,编造的一个谎言。
但在这个案子里,最令人绝望与震撼的却并非真相本身,而是明明真相就在那里,这个案子却依然无法得到正确的审判;明明真相就在那里,这真相却要屈服于被审判者肤色的黑白… …
“你射多少蓝鸟没关系,但要记住,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
——这是多么高尚的告诫,又是多么无力的喟叹… …
一声枪响,知更鸟沉默无声。
但在那个种族歧视盛行的年代,在这一桩杀死了知更鸟的罪恶中,人性的善却从未缺席,而正义凛然、敢于为黑人辩护的阿蒂克斯,正是人性之善的集中体现。
阿蒂克斯是勇敢的,就像他曾对孩子说过的那样——“我想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 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他坚持到底。”
是啊,尽管必输无疑,他依旧奋力抗争。
他明白自己的抗争在世俗面前是多么的无力,却依然顶着漫骂和质疑,在寂静无声中发出一声啼鸣… …
但打动我的却不仅仅是善者的人性闪光点——哈珀•李对人的刻画,是那样的细腻动人,在她的笔下,恶者有恶者的欲望,善者有善者的信念,所有行为之下都有着充分的内在逻辑。
例如诽谤者马耶拉,就像文中说的,她是“极度贫困和无知的受害者”:酗酒的父亲、垃圾场一般的家、“穷白人”的身份… …她被隔绝起来,成为梅科姆镇的边缘人,随着孤独的与日俱增,她对爱和温暖的渴望也日深一日,它们压抑已久,然后酿成罪恶。
哈珀•李不动声色的展现了马耶拉的困窘,又透过她“竭力保持的清洁”和她种在“斑驳的搪瓷泔水桶里鲜红的天竺葵”展现了她与那个家庭的格格不入——她是那么的需要一点尊严,一点温存。为此她不惜吻一个黑人… …
她是错的,但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太多动人的细节,太多丰满的人物——比如杜博斯太太,她尽管严厉、狭隘,但却在弥留之际扛着巨大的痛楚戒掉吗啡,只为“干干净净的离开”;那个蜷缩在黑暗中的窥视者,“怪人”阿瑟,尽管懦弱而又自我封闭,却全心全意的关怀着邻家的孩子,甚至在危难之中守护了他们的生命… …
有人说,人人皆是孤岛;有人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是啊,尽管在广阔的洋面下,我们紧密连接,但人与人之间终究是有着无法忽视的隔膜、无法跨越的鸿沟… …
但是,就像阿蒂克斯所说的,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但你应当试着理解人性。
因为理解,所以尊重。
因为理解,所以宽容。
在世俗标准面前,我们有人高贵,有人低贱。
但在这副皮囊之下,我们都流淌着相似的欲望,而那些为了达成欲望所用的手段,那些在欲望面前所作的取舍,才是衡量一个人灵魂黑白的真正尺度。
——但我被这本书打动的真正理由,是因为它尽管从孩子的视角审视世界,却并未让这些孩子们无暇而无知。
孩子们知道,这并非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但他们却在直面丑恶之后,依旧选择相信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