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书院|“诗仙”遇上“诗家天子”

明代文人胡应麟曾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

话:“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意思就

是说,唐代最会写七绝的两位诗人是太白和

江宁,太白就是李白,江宁指的是王昌龄。

那么,当两个七绝头牌不期偶遇之后,又会

碰触怎样的火花呢?

“七绝圣手”的临别赠言

开元二十七年间,正游历川的李白抵达旅游胜地巴陵,恰逢王昌龄也在此地。更巧的是,两位大咖都刚刚经历了被贬谪的痛苦。

王昌龄虽然名气大,但是官职低。早年家贫,三十岁时中了进士,在河南汜水县做县尉,因所谓的“不护细行”被贬往蛮荒的岭南任职。

“不护细行”的意思就是说他生活不检点,有些放浪形骸。其实是因为才高气傲、不拘小节而得罪了官僚。王昌龄就在这被贬途中,经过巴陵遇到了李白。

巴陵一遇,同样不幸的两位同道中人把酒言欢

别有一番感慨。

转眼到了分别的日子,王昌龄写了首《巴陵送李十二》赠给李白。其中的后两句,“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秋城指代长安,这两句的寓意就是“长安难见,功名如水”。

一方面,王昌龄借秋景表现浓浓的离别之意;另方面,面对功名心强烈的李白,他只能用这首语意隐晦的赠诗,希望能给这位天才诗人一点启示。这是王昌龄多年官场生涯的一种感悟,却借由景色道出,真不愧为“七绝圣手”

“七绝诗仙”的千古绝唱

又过了十年,正在吴越漫游的李白得到一个消

息:王昌龄又因“不拘细行”,被贬到更偏远的龙标,也是最差的流放地。而此时的李白,与第一次偶遇王昌龄时大有不同。这十年来,他诗名日盛,还受到皇帝觐见。

想起当年王昌龄暗示他的“长安难见,功名如

水”,李白颇多感慨。在扬州,李白为王昌龄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州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的七绝典范,尤其是后两句乃千古绝唱。李白通过奇特的想象,将自己为王昌龄牵挂的心与天上的明月完美衔接,陪伴着友人远赴夜郎。这样写的高超之处在于李白将人与人之间短暂的情感延伸为明月永恒的光辉,更加体现了他与王昌龄之间深厚的友谊。

同样是赠别友人的诗,两首互赠诗相比较,李白的这首虽然流传度非常广,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免略显直白,而王昌龄的那首则采用更加高超的手法表现离别,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规劝李白,都起到了不错的作用。

一直以来,李白惯以以七绝见长。然而,七绝的压卷之作却是王昌龄的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出塞》。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李白作品年表序列 时间 背景 作品 710年 唐睿宗景云元年 10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
    彤同妈妈阅读 14,834评论 0 7
  • 不同思考方式的不同结果 1.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思考方式决定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
    周晨i阅读 1,189评论 0 0
  • 每个微笑的背后 都有无助的哭泣 美丽的风景背后 是无数次的打磨修剪 挫折是盘旋上升的梯子 是登顶必走的一条路 你心...
    阿木的小宇宙阅读 708评论 0 3
  • 有没有这样一样情况,把一个集群中的某个表导到另一个群集中,或者hbase的表结构发生了更改,但是数据还要,比如预分...
    kikiki1阅读 643评论 0 2
  • 突然想起这周调休了,没有周末假期,莫名失落。 订票的App进去了几次,付款时候又退了出来,不想归去,又需归去。心烦...
    水漓阅读 1,37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