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指出:“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这一论断既是对全球青年历史使命的庄严嘱托,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福州市长乐区梅花镇的治理实践中,“三问于民”工作法与青年和平使命形成跨时空呼应,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创新与全球和平发展的内在逻辑统一。
一、从群众需求到全球关切的治理转向。梅花镇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双轨机制,精准捕捉民生痛点。2023年八一八西路石板路恢复工程中,线上1371份问卷显示88%支持率,线下5219份问卷印证民意基础,最终在12场意见征求会上平衡历史记忆保护与消防安全需求,形成“东城门降标8厘米”的科学方案。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智慧,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形成共振。基层治理中“最后一公里”的民生改善,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基础。
二、从乡贤智慧到全球治理的参与革命。面对鸡姆沙水源地污染和三沙湾洪涝难题,梅花镇创新“指挥部+乡贤顾问”模式,通过“民情议事厅”收集“土办法”与“金点子”。在文化场馆建设中,39条乡贤建议贯穿展馆设计全流程,其中《梅花古图》历经多轮修改,最终成为游客导览的“活地图”。这种“众人拾柴”的治理哲学,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全球安全倡议”高度契合。当基层协商民主机制与全球青年对话平台形成联动,就能催生出“从石板路修复到全球气候治理”的治理能量跃迁。
三、从过程监督到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闭环。梅花镇实施“三步问效”机制,围绕“推进快不快、质效实不实、评价好不好”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督。在沙下防洪排涝工程中,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贤的“问效打分”,推动6株榕树移植优化古城墙展示效果。这种“治理成效由人民检验”的实践,与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人民至上”理念一脉相承。当基层治理的“满意度标尺”与全球青年和平行动的“信任账户”实现数据互通,就能构建起“民生改善—价值认同—和平共建”的递进式发展模型。
四、从梅花古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空跨越。在2025年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上,130国青年代表发布《世界青年和平倡议》,用54种语言宣示和平承诺。这与梅花镇“三问于民”形成的治理能量形成奇妙呼应:当基层治理中的青年乡贤通过“民情议事厅”参与古镇保护,全球青年正通过数字平台共商气候治理;当梅花镇的《梅花古图》用艺术语言讲述乡愁记忆,五大洲青年用科技手段搭建文化互鉴桥梁。这种“微观治理创新”与“宏观价值倡导”的双向赋能,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梅花古镇的治理实践与全球青年和平行动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和平发展的清晰路径:以基层治理创新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生基础,以青年智慧激活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动能,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境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致信中所期许的,当每个青年都成为和平理念的播种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天大树必将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