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非暴力沟通》第十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学会了非暴力沟通之后,冲突双方能够充分的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得到对方的理解。但在很多有危险或迫在眉睫的时候,双方并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对话,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强制力来避免伤害。
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羞辱或谴责对方。如果一个小孩子突然跑到公路上去,为了他的安全,我们必须大声制止,然后强行抱离公路。像这样,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所以他需要得到帮助。那么我们在制止他之后不应该评价对方及其行为。因为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
惩罚的类型有很多种,体罚是常见的惩罚方式。可是这样做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当别的办法都不起作用时,就可以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我们担心的是对体罚的恐惧会让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我们并不认为体罚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很多时候(特别是判逆期)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比如:在餐桌上,妈妈时不时地提议孩子要吃一些有营养的菜,孩子表现得很不耐烦,因为他觉得你这是在命令他,批评他的选择。所以指责、否定他人或不给孩子某种好处(零花钱)等等也是常见的惩罚方式。这样做根本无助于跟孩子的沟通,反而会变得冷漠和疏远。
惩罚带来的代价是很大的。如果你的孩子刷牙是因为担心受到批评或被嘲笑,那么他们的自尊会受损;如果员工的表现只是为了服从管理层的命令,那么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如果一位妈妈看到大儿子正在打小儿子,她的方法是,打了大儿子然后告诉他,你觉得这样疼吗?我不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反而会强化他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正确的做法是问大儿子:“看起来你很生气,因为你希望得到尊重对吗?”如果他说是的,那么我会接着表达我的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带有任何的指责:“我很伤心,因为我希望我们既能得到尊重,又不树敌。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得到尊重?”我想起樊登老师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我们拉近距离的时候。这确实是对的。
所以惩罚是有局限性的。他只有在短期和表面的现象中得到了改善。如果一个孩子打扫房间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我避免受到惩罚而服从父母的指示,不是出于爱干净我对父母的关心,那么指责和威胁显然不太可能起到积极和长期的作用。
在校园中有很多坏小子,他们上课大声说话,破坏课堂纪律,这些孩子可以请他们到另外的一个“冷静教室”,那里有一些熟练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教师,去疏导和平复孩子们的情绪,直到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回到教室安静的上课。所以,除了回避矛盾以及实施惩罚,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别人。这又让我想起《正面管教》中的“积极暂停”。不管是谁感觉自己要发怒时,马上去到一个安静的空间直至平静下来。
这一章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导致彼此的关系疏远。惩罚还可能让人们忽视事情本身而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制造出新的矛盾。所以大家可以做“积极的暂停”,给对方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对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