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用人方面,刘邦和项羽待人方式不同。在性格方面,刘邦和项羽完全不同。刘邦和项羽对待失败的态度不同。
关键词:用人方面,待人方式,性格方面,对待失败的态度。
在我们现在学习的史记中,刘邦呵项羽最让我印象深刻,但是他们俩的人生结果却不同,而正是因为一些原因他们的人生结果才会不一样。
一. 在用人方面,刘邦和项羽待人方式不同让他们成败相异。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是多大的领导,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村书记;不管是什么样单位的领导,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涉及到用人的问题。因为有很多工作,需要用优秀的人来解决,安排,不用人绝对做不好工作。毛主席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会出主意和会用人。会出主意,就是勤于思考,会策划,会出注意。会用人,就是会识人,会安排人,会领导人。所以,用人水平的高低,也就能体现出一个领导者领导水平的高低。
但是,刘邦手下的众多杰出人才都来自项羽麾下。比如韩信,最初投靠项羽,任郎中,多次献策,都没有采纳,最后逃离项羽,投奔了刘邦。遇萧何畅谈,不得重用,再次逃离。最后萧何劝说刘邦重用韩信,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当然,最后韩信也死于萧何的计谋,这又产生一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在于会用人。那么项羽之所以会失去天下,是在于不会用人。
首先,刘邦迫切得人,项羽不相信他人。项羽和刘邦对人才的需求。项羽自身就是人才,而且战略武功当属第一,所以就看不起人才,从不虚心纳谏,对人才需求不迫切,就连自己的亚父范曾,项羽也经常不采纳他的建议。而刘邦自认为不是人才,战略武功都比不上项羽,所以虚心纳谏,对人才需求迫切,急需人才辅佐,对每一个人才都如获至宝,授予重用,听取建议。我们现在的情况也一样,一些领导文凭高,所以看不起文凭低的人才;一些领导自认为自己是人才,所以对人才需求不是很迫切。
其次,刘邦虚心纳谏,项羽骄傲拒绝。是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地位也是不同,导致用人模式不同。有人说项羽很小气,舍不得赏罚,导致韩信、陈平等杰出人才看不到前途,所以投奔了刘邦。其实,这是项羽和刘备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导致的。项羽出身贵族,有着深刻的阶级等级观念,对韩信、陈平之类的贫贱出身的人才不屑一顾,所以不予重用。而刘邦出身贫贱,对出身贫贱的韩信、陈平等没有偏见,而是授予重用,人尽其才。项羽自认为天下是自己的,用不用人才也是自己的,所以志在必得,对人才也就不放在眼里。刘邦不一样,认为天下需要去夺取,继续人才辅佐,所以放低身价求贤若渴。对当时一个小军官的韩信,一步登天,授予大将军之职,从侧面也说明当时刘邦有赌一把韩信是不是人才的心态,结果赌赢了,获得了天下。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工作中缺乏大有作为的心态,用不用人体现不出单位的进步,所以对人才没有求贤若渴的心态,也就无所谓了。领导要用人需要求贤若渴。领导只有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保持谦虚的态度,才可能求贤若渴。这要向刘邦学习,刘邦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求贤若渴。领导要用人需要唯才是举,而不要有等级观念。项羽自认为是贵族,所以看不起贫贱出身的韩信和陈平,既然看不起,更谈不上重用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刘邦不同,只要是人才不问出身,立即重用。我们现在领导看人才,只看学历文凭,只看家庭背景,只看外表能说会道,只看玲珑乖巧,这样是用不好人才的。
最后刘邦慧眼识人,项羽全靠自己。领导要用人要有识人的本事。会用人很重要,会识人更重要。用人就像投资一样,用的好就是投资成功了,那用的不好就相当于投资失败了。而识人就相当于投资之前的审查,审查好了,那投资也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那审查不好的话,那投资就直接失败了。
用人是一门艺术,刘邦因为善于用人而得天下,项羽因为不善于用人而乌江自杀。周武王因为善用姜子牙而得天下,秦孝公因为善用商鞅而强秦国,秦始皇因为善用李斯而一统天下。所以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人才,作为领导,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善用人才。
二.刘邦和项羽性格不同导致他们人生因此发生逆转。
首先,刘邦胸怀宽大,项羽心胸狭窄。 这一点可以通过他们胜利的时候的表现而看出。在灭秦朝的时候,刘邦首先攻进了关中,紧接着项羽也攻进了咸阳,他们一起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刘邦不杀子婴,但是约法三章,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可给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我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的确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但是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志气一定不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就是听不进去,他就觉得,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志气不小又能怎样。而项羽他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了子婴,烧宫室,屠咸阳……这是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就会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想当没有活口了,也就是说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的名单里了,而且项羽用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完全不得人心的,但是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了以后,就有人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行。”
其次,刘邦能去能伸,项羽不得受屈。大家一定知道刘邦,听到刘邦这个名字一定会联想到“能屈能伸”这四个字,他与项羽同为君主,成就却截然不同。那是因为刘邦可以做到凡事以“忍”字当头,但项羽却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结果不可一世的他终究自取灭亡。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的兵力远远不及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先入关时,便怒气冲天,决心要把刘邦的兵力全部消灭。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刘邦先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然后第二天清早又带着张良拿着礼物低声下气地向项羽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他与项羽的关系。表面上,刘邦忍气吞声,挣足了项羽的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了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的大量时间。相比之下项羽则能伸不能屈,赢得起输不起,所以连连中计。他到死也没有明白,自己是输在了自己手里。刘邦能够夺得天下,不正是因为他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吗?
最后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一直攻不下,然后他就忍耐不下去了,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就喊话,刘邦,你要是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拜把子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那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实在下不了手。
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性格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不管是在挫折面前也好,还是胜利面前也好,刘邦表现的都要比项羽沉重很多,说明刘邦在性格上也有沉稳的一面。
三.刘邦和项羽面对失败时的态度不同让他们结果迥异。
首先,刘邦心服口服,项羽要强不服输。在项羽死的时候,都没有自己反思,而是说“天要亡我”意思就是说不是他自己输了而死,而是天要让他死。而在刘邦死的时候,刘邦则会想到自己的问题,而且刘邦在每一次失败的时候,刘邦不会觉得失败是不好的,他反而会将失败当做一种经验,经历。而且刘邦失败后他不会一直否认别人的成功,他会承认自己的失败。而项羽就不同,他会否认别人的成功,否认自己的失败。
其次,刘邦失败后会找自己的问题,项羽则会推卸。在刘邦输的时候,刘邦他不会先是怪别人,他会先反省自己。项羽就会把问题先推卸给别人,给下属,不会先反省自己,就感觉这次的失败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别人的问题。
最后,刘邦失败后立马纠正错误,项羽逃避失败。刘邦每次失败反省后,他总会找出错误,然后立马纠正,他不会再允许同样错误再犯,也不会将错误推卸给别人,他会自己找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最后他会把错误解决掉。项羽就直接把问题都推卸给别人了,更不会去找错误,也不会亲自去解决错误和问题了。另一种说的话就是他在逃避这次的失败。
项羽和刘邦失败并不是因为一点而决定的,而是有他们两个的各种不同而决定的。但是,项羽也不是绝对的坏,刘邦也不是绝对的好,他们都各有千秋,可能在某一方面项羽就要比刘邦好了。
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