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辈

父母这一辈在表达亲密关系的时候,概括起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会表达”。明明是爱,却要说不爱。明明很在乎,却要放在心里。明明痛在心头,却要装作满不在乎。

小时候我们写作文,写到亲情的文章,最流行的就是朱自清《背影》式的方法:默默地买了个橘子,又默默地将家庭的愁苦独自吞下所有的愁,最后来一句“父爱如山”。这种东西用在写文章里还好,毕竟他虐了读者的心,但是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并不是一种好的感觉。

父母这代人的表达方式大概归类为以下几点:

1. 把批评当作关爱,将赞扬视作珍宝。

跟父母那一辈讲话,基本上很少能听到赞扬。当你考试前10名的时候他跟你说“基本令人满意,下次争取第一名”,当你拿到第一名他们跟你说“要继续保持,一次两次算不得数。”当你拿3000月薪他们跟你说“你要发奋赚钱,这样子不行。”当你拿3万月薪时他们跟你说“你这不稳定,要是考个公务员就好了。”等你考上公务员,他们告诉你“你要买了房子生活才安定下来”……

在他们看来,他们怕你对现状飘飘然,他们对你的责备是一种提醒,以免灾难和不幸发生。而在你的眼里,父母对你似乎永远都是不满足的,你永远都是满足不了他们给你的要求,这种焦虑和自责永远伴随着你,你渴望他们终究有一天对你说一句:“你很棒,在同龄人中你已经算不错的了,父母当年就没有你这么优秀”,但每一次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不是应该的吗?“

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对你的关心,关心你,才会对你有更高的要求。然而这种对还未发生的事情过分的焦虑,只会给人带来焦虑、沉重、喘不过起来。

所以我也可以理解,在《火影忍者》里,佐助为什么老是对鼬说:“哥哥,我要超越你。”为什么那么多人他们跟我诉说一些烦恼的时候,你会最终发现,他其实什么都不差,只是差了点信心而已。做父母的可能不太懂得,有时候人与人之所以有差别,可能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一个胆子大点,一个胆子小点,如此而已,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2. 过分地强调物质,而忽略精神。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或者现实中父母跟孩子说:“我们对你那么好,你想要的我们都想尽方法买给你,你为什么还不爱我们?我们简直是白养你了。”

这是很多父母内心里的想法:我将什么都买给你,这就是对你最好的爱了。

很少有人真正在乎孩子内心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这种关系就像谈恋爱,并不是买了所有的东西,你就会真正爱上一个一样。一旦小孩表达出对父母的厌倦情绪,父母不是先从自身检查问题,而是出来一个强盗逻辑:“这个世界上连父母都相处不好的人,跟其他人也相处不好。”

”过分地强调物质,而忽略精神“这一点在平时的体现就是:一旦涉及实用的消费,比如说买教科书、买文具、买衣服裤子就同意,而一旦涉及体验的消费,比如一起看电影、出门旅行、买游戏机则表示反对,认为是不必要的。而恰恰是能带给人体验的消费,带给人的愉悦感是最多的。反过来,这种缺乏互动的行为又将恶化两代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第一条事件的发生率上升。

这一条在相亲的时候则表现为:“首先是房子、车子、月收入,然后才是小孩喜不喜欢。”一旦小孩表示反对,则表现出巨大惊讶:“这么好的条件你怎么都不要?能让你少奋斗二十年啊!”很少有人去关注人品、行为、长相这些小的细节,更没人在乎小孩内心的真正想法。这些东西在《中国式相亲》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3. 过分地强调一件事情的真实性。

这些或许和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很少接触浪漫主义的文学以及电视剧,生存逼得他们对生活失去了想象力。父母那一代基本上不看周星驰、也不看武功,给出的解释是:不真实,打打闹闹的,你看要个个跳高像他们那样,为啥不叫他们去参加奥运会?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看的所谓的真实的历史片,也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父母这一辈最常跟人讲的话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对人太真,吃了太真的亏。

真有真的好处,但太过于真实,也有弊端。最大的弊端在于:他能总是让人不开心。

比如有一次饭桌上,朋友问我:你新找的工作怎么样?

我说:还好,工作蛮轻松的,一个月也就上5天班的样子,工资几千块钱一个月,总体还算满意。

朋友:那还挺好的嘛你找的工作。

母亲连忙插一句:那,这种私人企业,还不知道能搞多久,说倒就倒了。

一次两次没关系,但是一旦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多了,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很讨厌”。这就像鲁迅笔下的一篇文章一样: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固然是一句真话,但是很令人讨厌。

4.对亲密的关系比较麻木。

哪怕在伤心、绝望的时候,也很少会有拥抱、握住你的手、抚摸头发等动作。这些对于他们来讲,都是难为情的、羞于表达的,而他们可能想象不到,在一个人伤心绝望时,这些简单而朴实的动作有多么重要。

再退一步讲,哪怕是走路的时候,要等一等对方都不大明白,经常2个人走路,自己一路走到最前面去了,也不管后面有没有跟上。

总体而言,这一切都在你提到的上面这个视频里得以体现,短片里的老张集中地体现了父母这一代的特点。

比如最开始老张发言:我离了婚,我们家原来那口子,又把闺女的名字改姓王了。我是她爸,她改姓张,她姓张……

这是父母那一代的典型特色,一高兴就想说实话跟人分享,以为别人也喜欢听实话,实际上除了让人反感无他。

还比如两人在桥上,妈妈对爸爸说:悠着点,猝死了倒没关系,别中风了给闺女添麻烦!

明明是关心,却要以毒舌的方式表达出来:

爸爸和妈妈俩多处批评指责,明明是一些很小的事,也能一个人哭丧着一副脸哭嗨起来:

总体而言,父母这一代人,他们有他们很多的优点,比如他们勤劳、他们坚强、他们能忍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望尘莫及的。但是在跟亲人相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父母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像山一般高、像海一般宽阔、像太阳般温暖,在你最累最迷茫的时候,父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自己。

但事实上,跟他们相处的时候,你会总感觉隔着一层灰蒙蒙的膜。小时候总想象着通过一次学校的诸如“感恩父母”的活动来缓释隔代之间的代沟,也想着像电视里面一样,大喊一声“理解万岁”这层膜就消失了。长大了以后你慢慢地开始理解了一些东西,发现这些根植在他们基因里的东西,已经没法改变了。因此,跟父母的关系常常是既遥远又不遥远:你想靠近的时候,你这层膜阻挡着你,想远离,内疚和道德又阻碍着你。

这使得很多时候,连接父母一辈与我们之间关系的并不是爱,而是内疚与责任心,道德束缚和怜悯心。

这些缺点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改善:我们更加善于表达爱,更加善于表达亲近关系,更懂得赞扬别人。然而又或多或少有所保留,这一点,在我们跟同代人谈恋爱的时候会得到充分体现:你发现大多数人无论多爱,始终感觉是隔着一层膜的,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上一代的影子,挥之不去。但是并没有完全地改变,想要完全没有这些感觉,或许只能寄希望于教育的越来越发达,时间的稀释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的父母那一辈几乎是一工一农,但他们很和谐,他们打破学识的差距,相互包容,虽然偶尔也有小打小闹,但那些小...
    迪秋阅读 490评论 1 1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又是一年的结束。 爷爷奶奶一年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
    赵斯年0622阅读 231评论 1 6
  • 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公园,会看到许许多多的上了年纪的人,在晨练.这个现象是我在为数不多晨跑时发现的.那时感觉,一个人老...
    白千寻阅读 681评论 6 2
  • 推一扇被晨昏折旧的木漆门,点一盏被时光淹没的夜星灯,照一纸冬夜梦醒的来路与归程。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显得如此渺...
    Mandragoras阅读 363评论 1 5
  • 1.磨耳朵:廖书单第3周第7天 2.绘本:最美自然洞洞绘本、亲一亲、骨碌骨碌咚咚咚、送给你、猜猜动物园!小蝴蝶等一...
    woli松果阅读 11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