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中山经”(四)

中山四经

原文: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译文:中间经过的第四列山系以厘山为首,从鹿蹄山至玄扈山,共九座,计1670里。其山神都是人面兽身,祭祀用一只白毛鸡,并用彩色的布帛包裹,只祈祷,不用精米。

原文: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ruǎn)石。有兽焉,其状如貉(mò)而人目,其名曰䴦(yín)。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ruǎn)石。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蒐(sōu)。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犭頡”(jié),其状如獳(nòu)犬而有鳞,其毛如彘鬣。

译文:中间经过的第四列山系以厘山为首,第一座叫鹿蹄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有丰富的金矿物。甘水发源在这里,向北流入洛水,沿岸的水中盛产泠石。

从鹿蹄山向西五十里是扶猪山,山上盛产礝石。有一种䴦兽,它的体形似貉,却长着象人一样的眼睛。虢水发源在这里,向北流入洛水,沿岸的水中盛产瓀石。

从扶猪山再向西一百二十里是厘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茜草密布。山中有一种食人兽,名叫犀渠,它的体形似牛,有着深青色的皮肤,发出的声音象婴儿的哭喊。滽滽水发源在这里,向南流入伊水。沿岸有一种“犭頡”兽,它的体形似獳犬,却生着鳞片,身上的毛长的象猪鬃。

原文: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榖,多涂石,其上多雩琈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bá),可以毒鱼。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蘇而赤华,名曰葶苎(tíngzhù),可以毒鱼。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䉋(mèi),其兽多㸲牛、羬羊,鸟多赤鷩。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huān)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译文:从厘山向西二百里是箕尾山,山中的植物大多是构树,盛产涂石和雩琈玉。

从箕尾山向西二百五十里是柄山,山上盛产美玉,山下有丰富的铜矿物。滔雕水发源在这里,向北流入洛水。沿水两岸生活着很多的羬羊。这里生有一种茇树,它们的样子象樗树,长出的叶子似桐树叶,结出如豆子样的果实,这种果实可以把鱼毒死。

从柄山向西二百里是白边山,山上分布着大量的金玉矿物,山下散布着很多的青玉和雄黄。

从白边山向西二百里是熊耳山,山上大多是漆树,山下有很多的棕树。浮濠水发源在这里,向西流入洛水,沿途的水里盛产水晶石,有很多的人鱼在水中出没。这座山生长了一种葶苎草,它们的形状象苏草,却能开出红色的花,这种草能毒死鱼类。

从熊耳山再向西三百里是牡山,山上分布着很多带花纹的石头,山下长满了箭竹和䉋竹,山中有成群结队的㸲牛和羬羊,空中飞翔的大多是赤鷩鸟。

从牡山再向西三百五十里,就到了这一系的最后一座讙举山,雒水发源在这里,向东流入玄扈水,水中多有马肠之类的怪物。洛水从两山之间穿过。


图片来自网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