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收,纳,意味着事实上,99%的东西注定会被抛弃、遗忘。
收纳的意义并不在于那1%的存续,恰恰是每一个舍弃的决定,赋予了幸存者价值。
我总是郑重其事地对待“丢弃”这件小事,小到为包装纸分门别类,大到为幼时的玩具写墓志铭。尊重所带来的好处是,极少会留下遗憾。
小学时买过一套质地不错的玩偶,想着分给最好的几个朋友当作信物,八座只分去了一半。再后来,分去玩偶的几人也都散落不见了。年前毅然留了其中之一给自己,剩下的都丢弃了。
这让我如释重负。
兴许最初对它的期待,便仅仅是留下一份佐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静静躺在书柜一角的这一座玩偶,比未完成的半套信物更为完整。而散落在外的那几尊,就像《小王子》里的漫天繁星一样,我知道他们在我永远寻不见的某处,隔着永恒的时间和空间,和我一样安静地呆在世界的一角。
更多需要收纳的场景往往是,当你需要从杂乱无章的Chaos中理清头绪。这时候,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步骤,其一是“收”,意味着从繁杂的什海中划分出需要留存的部分,之后才是将之化归有序的“纳”。
“收”的目的是裁剪,不需要关注每一处会犹豫的细节。换句话说“丢弃”才是收纳的首要目的,与其为了「保留是否有意义」而纠结,还不如想想「哪种丢弃的方式更为值当」。不必担心这个过程中的损耗,人原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物质和感情需求。
可用物应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数量,用三段论来说,「A可能有用」加上「A有用的时候我找不到它」,完全等价于「A没有用」。
“这张照片聚焦歪了呢” ---- “那就删了呀”。
“可是场景很有趣呀” ---- “你又不是挑表情包”
“这本小说很一般” ---- “丢了吧”。
“封面很好看,而且万一以后读懂了呢” ---- “所以那之前你就留着膈应过年?”
还有一种情形,你可能,不得不时常面对一些琐碎的留念。前女友的手链,外公离世的遗物。我并不要求或者建议你将之丢弃,但你需要知道,抛下这些包袱一直是最为轻松的选项之一。
你可以选择困难的那条道路,正因为此,没有割舍,也就无法整理,它注定像一团烦絮纠缠在你的小背包里,包裹着更多琐碎成为你的负担。
至少我也是这么选择的。
周国平有一句话,生命的终结诚然可悲,但更为绝望的是那些本应比生命更为长久的东西也随之玉碎。
尊重事物的消散,也不必太过于珍重。
我们,其实都也只是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