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的五点,被一阵阵鸟鸣声叫醒。
窗户下面是一排绿意盎然的街树。西面墙角上的一个小洞口,若不是被空调管、电线之物充塞,可能早己被小鸟们当成了家。也不知曾几何起,每天清晨,总是有小鸟停驻在那窄小的洞口,近在耳旁般啁啁啾啾。
今天的鸟叫声显得特别热闹,此起彼伏,延绵悠长。有拖长尾音的委婉,有短暂的急促,甚至有心灵感应般一呼一应的和鸣。一只在这边叫着,清长忧伤,一只在不远处应和着,轻柔婉转。
群鸟鸣啭是如此令人赏心悦耳,每个人都可以听到鸟语,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听懂鸟在说什么呢?
记忆中的鸟声总是清脆动听,总是让人联想到鸟语花香。当然还有记忆外枯藤老树的昏鸦,还有古诗词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啼血杜鹃,遥远得仿佛不曾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过。“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是因为离山林太远,没有到达那林深之处?
每年暮春,想像中那西山处飞来的杜鹃,停在高高宫墙內御花园的楠木树上,不停地哀鸣啼叫,试图竭力唤醒一代代昏沉的君王。千百年来它不停地去呼唤,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直至哀而吻血。一如白居易诗“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响彻在李白的《蜀道难》里。杜鹃己成了寓意,一种象征。
鸾鸟自歌,凤鸟自舞。黄鹂、百灵、金丝雀们总是在明媚的阳光里追求悦耳动听的歌声;燕子大雁们也在寒冷的冬天飞向温暖的地方。而杜鹃却在用生命啼血歌唱,如仔细聆听,那声音仿佛在喊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诗中有杜鹃鸟,也有杜鹃花。木公诗曰“山前杜宇哀,山下杜鹃开,肠断声声血,即行何日回。”光明在黑暗的最深处,在那深谷里开出了最鲜红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