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奕璇:战斗英雄任常伦
作者简介:战奕璇,女,龙口市龙矿小学在校生。学习优秀,热爱阅读。
参赛宣言: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家长寄语: 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把革命先辈的精神传递下去,胸中有信仰、脚下有方向、心里有情怀。
指导老师:姜倩
战斗英雄任常伦
在山东省栖霞县东部巍峨的英灵山顶上,屹立着雄伟壮观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塔西面,有一尊八路军战士的铜像,持枪伫立,雄视前方,他就是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
任常伦17岁参军,23岁壮烈牺牲,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八路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书写了中国军人血性男儿的一面。
1921年,任常伦出生在山东省黄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之后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生活的压力,在任常伦10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之后由叔父抚养,到了上学的年纪,叔父把任常伦送到学校读书,因为贫困,他只读了四年的书,就辍学在家务农。
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进了胶东半岛。胶东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年仅17岁的任常伦在这年冬天参加了自卫团。
胶东的抗战艰苦卓绝。他共参加了120多场战斗。每一次他都冲锋在前,屡次完成攻城拔寨的任务。
1944年7月,任常伦被军区评为战斗英雄。出席了山东军区和胶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荣获一等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大会刚一结束,任常伦听说日军开始进攻牙山抗日根据地。不顾军区领导的劝阻,怀着满腔怒火,日夜兼程七百里,赶回胶东。
在多年的战斗中,任常伦身上已经负过八次伤,肩膀上还留着敌人的弹片,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
他赶回部队后,部队领导也劝说道,等你身体恢复了,再参加战斗。任常伦道:“我参加八路军就是要打鬼子的,难道要我看着战友牺牲,鬼子杀害我们的乡亲吗?”
任常伦的话让领导哑口无言,最后决定,提升任常伦为副排长,批准他参加战斗......!
战斗打响后,700多名鬼子被阻击在海阳长沙堡的西北面。任常伦和全排32名战士,奉命抢占制高点。打到最后,战士们的手榴弹用完了,子弹也打光了,但是日军一次又一次地反扑,一场严峻的考验摆在战士的面前。
任常伦坚定地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没有子弹了,但是有刺刀,人在阵地在!”随后端起锋利的刺刀向日军刺去,一场激烈的白刃战在小高地上展开了。
最终,日军扔下了二百多具尸体,落荒而逃。而在这次战斗中,任常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3岁。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悲痛万分。为了纪念英雄,胶东军区决定将任常伦生前所在的连命名为“常伦连”。
任常伦牺牲后,当地百姓非常悲痛,捐出家里所有的铜器,于1945年为他铸造了一尊高两米,重五千斤的铜像。
历经70余年岁月,这尊铜像依然手握钢枪、守卫着胶东大地。
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传承英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指导老师简介:姜倩,烟台市龙口市龙矿学校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因材施教,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团结、勤奋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