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件事儿,我需要认真反思。并在今后生活中加以改正。
第一件事儿与儿子有关。我儿子善解人意。 前几天对我说:“爸,我买了件衣服,买小了,要是缩水就更不能穿了。可你能穿,你要不嫌,哪天我拿来你试试?”
第二天,儿子真的拿了一件上衣。从颜色到款式我都很喜欢,而且穿到身上,到处都合适。就好像是给我量身定做的。后来儿子告诉我,还真是特意为我买的。可为什么孩子不敢直接说?这还得从我的一个“好心坏毛病”说起——
什么叫好心坏毛病?好心就是出发点是好的,可最后的结果不好。结果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坏毛病导致的。我的坏毛病就是,孩子每给我买东西,我不是首先感谢或者夸奖孩子,而是批评或埋怨孩子乱花钱。我不愿让孩子花钱,是因为我不是缺吃少穿的老人。我怕儿女花钱后出什么家务,或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儿子明明是持意为我量身定做的衣服,也不敢实话实说,而是说为自己买的。目的就是不让孝心落埋怨。
签于以上教训,今后儿女们尽孝心时,再也不能埋怨孩子,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想法,而不管孩子们的感受。要给儿女们一个尽孝的机会。同时,还要让儿女找到心理平衡……
第二件事与女儿有关。昨天中午吃面剩下一些哨子。晚饭时我看女儿只吃南瓜而不吃剩下的哨子,就催孩子吃剩菜,结果是中午剩的哨子吃完了,又剩下了晚上的稀饭。女儿说倒掉算了,隔夜饭最好不要吃。我是困难时期长大的人,一粥一饭都不想浪费。于是便对女儿说:“ 咋能倒掉,你不喝给我……”女儿说,“你都吃饱了,还要硬塞。到底是东西重要还是健康重要?” 面对半碗稀饭,我没喝也没到。我在想到底什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反省自己的行为。让家庭和谐,幸福美满。这才是最重要的。
2023.2.26草于银川
“善人”心中的善与恶
善与恶应当是有标准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人的善恶标准,往往把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事叫善,把不利于自己利益的事看作是恶。也有人说,你的行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便是善,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就是恶。还有人说,有利于长远利益的叫善,着眼于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叫“恶”……
前些日子,儿子从网上给我下载了一个资料,题目叫《王凤仪嘉言录》。其中第一节就是“善恶”。在我的心目中,“王凤仪”是个陌生的名字,可在百度上一搜。方知王先生早在上世纪初便是名人。而且还是社会公认的“善人”。虽然他老人家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做古,可他的思想与观点直到今天还在传播。有人说我心慈面善,我就以为自己真的是个善人。 看了王善人关于善恶的论述,才知道自己压根儿就不懂善恶。虽然自己几十年来一心向善,但对照王善人的善恶标准,自己不仅不能称之为善,而且至今还是一个“恶人”……
王老先生在论述善恶中说,“世上有三大恶人。而且盗贼还不在其中”。他说,“讲道不行道,知过而不改过,是第一等恶人。吃点儿亏就心里难受,沾点便宜就心里高兴,是第二等恶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儿,知道不可做,却偷偷的去做,是第三等恶人。此外,有人夸奖,心里就高兴,受人批评,心里就不快乐,都不是善人。”
以往,我觉得自己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坏良心的事儿不想,遵纪守法,不亏欠于人,不管是为公还是为私,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即便不能称之为善,但也无愧于人。不说好坏,总不能称之为“恶”吧? 可用王善人的标准一对照,自己不仅不是善人,而且还是第一等的恶人。就算不恶,至少也是一个不善的人……
善良的人是很老实,可老实的人不一定就善。善人不光是遵纪守法问心无愧,还要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有益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善人。
2023.2.28草于银川
日记本
相关推荐
扯闲篇
阅读 2057
诈骗电话
阅读 63
为政篇第二(3)
阅读 167
己所欲,勿施于人
一个劲催着孩子吃。女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