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初看到你的命题,我并不知道怎样去阐释自己对于书籍的情感。写自己最喜欢一本书的注解,亦或是自己读书多年所得的感触?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给你讲个故事吧。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孩,家庭条件一般,除了课本,几乎没有能接触到其他书籍的机会。于是,她发狂一般的珍惜着每一次可以读书的机会。即便如此,她所能接触书籍的机会也寥寥无几,除了每周一次的图书馆阅读课再无其他。后来,即将升初中的时间里,那一周一次的机会也被学校取消。自那之后,她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读书空白期。
初中以后,没有了课外阅读课,所有人都在为升高中努力着。外公每月的《党员文摘》成了她仅有的课外读物,虽少的可怜,好在每月够及时。每次不看到最后一个句号,总是不放手的。即便是聒噪的广告,也不放过。再后来,上天似乎听到了她的企盼,学校给每个班级发了一堆课外读物。她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完了《唐吉可德》,《赵氏孤儿》,《绿野仙踪》,《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也是在那个时候,她的视野拓宽了,了解了更多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有趣历史、故事。而戏剧的是,这一次读书机会,因为升高中的缘故而再次中断。
高中之后,她变得异常幸福,因为每个月可以从母亲那里领到100元的巨款。而且幸运的是教学楼楼下就有一家书店,只要有时间,她就会跑下去在书海徜徉。书店老板是一位良善的妇人,即便不买书,也可以惬意的呆上一下午,那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后来,为了更方便的看书,她一咬牙订了每月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每月投入18元,六本杂志。每月花销除掉买书18、吃饭40,回家路费8元,剩下的34元全部积攒起来。有时候多买了几本书,就只能饿肚子,回家也只能选择走两个小时的乡路。那时候,她还特意办了一张存折,每次都是二十、三十去银行存钱,有时多了几个硬币也存起来。一个学期下来,倒也可以有一两百元的积蓄。也正因为如此,在她高中毕业的时候,银行柜台的叔叔每次在街上见到她也会相熟的打招呼。
暑假、寒假的时候,市里的几家廉价书店是她必去的根据地。几块钱一斤的书籍,一百块可以买7、8本。《史记》、《红楼梦》、《余秋雨全集》、《林清玄文选》、《聊斋志异》也在那个时候一本一本收入囊中。在别的女孩子血拼商场的时候,她选择自己想要的书,打包,回家。然后整晚整晚的开灯阅读,直到父母敦促睡觉,才勉强关灯一会儿,父母熟睡之后继续挑灯夜读。常常在清晨父母醒来的时候,她的灯依然开着,怀里抱着书籍,斜倚着墙角睡着了。而那张一米二的单人床,除了她,另一半堆满了书。
在很多人打击盗版的时候,她从心底感恩那些廉价书店。如果不是那些书店,她这个平凡家庭的平凡女孩,哪里有机会阅读那些文学书籍,哪里有机会认识三毛、巴金、余秋雨、张小娴、莫言、张贤亮、池俐、铁凝那么多的文学领航者呢?书本有价,文字无价。
再后来,进入大学的校门,她的幸福感进一步加深。图书馆几百万的藏书,是她的千辛万苦得来的宝藏。她终于可以放弃所有约束,随意的阅读。虽然做不到钱钟书老先生“横扫清华园”那样的壮举,对她来说,有时间,有书读,已经足够了。
而今,她已步入社会,有了足够养活自己的能力。每月定时逛当当,而不带有点什么是不甘心的。并且,她已告别了曾经日夜相伴的盗版书,把那些统统随着时间留给了青春。故事讲完了。这个幸福的女孩子就是我。如果可以,我的余生,也将与书为伴。你,愿意随我同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