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做事。”人们这么说,但是事实上这是通过一件事来喜欢自己。——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
看书可能是我充分自恋的结果。生无可恋,唯有自恋嘛。
又是一年光阴作废。烤火炉边又忍不住要回忆一下过去一年的青春,没有盘点之处,唯一有个没用的自娱方式被延续下来,便是读书。翻看了一下读书笔记才能勉强回忆起来,今年读书二十来本,可平均算是两周读书一本。纸质书多于电子书,凡是独处时间都是埋头在纸堆里的。今年开始养成了随身带书的习惯,偶尔在一些半独处的场合,显得过于装了,当然会听到一些刻薄的揶揄。
因为没有系统的规划,书目很杂乱。试列一些在今年使我在认知或感受上有不同收获的书目,作为复习。
一、《看见》柴静
这是年初为一个读书会的领读活动挑的一本书。调查记者的故事汇,在当日的共度活动引起了很多讨论。过去一年了只记得有个叫李立洲的同学很希望跟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卢安克的故事以及儿童教育的话题,那次相识得知他开实体书店的打算,现在他的书店已经成为我没事会去闲坐一下午的地方。蔡阳的发言主题很分散,不知怎么就从儿童教育聊到了西西弗斯。据说他家是用车库当书屋的,当时约定一访的,至今未遂。
这本书里的有些故事结尾是电视里看不到的,更多的故事是没有结尾。只呈现事实不做判断,已经由领导要求成长为自我约束,这是讲故事的人技艺精进的路径吧。这个对于从来被引导感动被提醒幸福的人,需要独自完成一份心理活动,算不算独立思考的端倪呢。书中曾引述胡适在1946年北大演讲的一句很有名的话,“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能不轻易责难和赞美。”我发现好多人后来不怎么说话了,不知是不是这个道理。
二、《浮生六记》沈复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好像我曾经被人用这个句子调侃过,当然重点不是不嫌,而是丑。这是一本还包括了《香畹楼忆语》和《影梅庵忆语》三个故事的合集,书名不记得了。悼亡作品容易深入人心,深情文人的感情戏,看多了会唏嘘。越是看得多越希望自己看不懂了。在太上忘情和最下不及情之间,我多么愿意停留在最下之下。
三、《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余世存
金岳霖教导殷海光要读那些“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作品。在思想不自由的社会,尤其要致意边缘状态的作者们寂寞而坚韧的思考。那些思考,跟不得已的创作一样,是以生活、生命的付出换来的。
“每一个时代的知识人都是其世道人心的立法立言者,是批评者,理想人生的捍卫者。”
四、《观念的水位》刘瑜
一本常识读物,通俗易懂,只是讲解常识和逻辑,不激动,不煽情,非常适合我这样迷迷糊糊的朋友。她的三本书看了两本半,可惜了容易懂的也容易忘。
五、《枕草子》清少纳言
1000年前日本宫廷的一位美好的姑娘,的日记。“凡事物,不论草木虫鱼,且不管是辗转听闻,或偶有所感,皆不可漠不关心。”她可能就是本着这样的宗旨,记录了她眼见耳闻的点滴事物。在皇宫中跟皇后亲密得像姐妹,请假回家几天皇后还要来个鸿雁传书表达思念。宫廷生活里的人际关系竟然是既不逾规矩有保有温情。一切事物和情感在她的记述里都温情脉脉。樱花凋落、风吹芦苇之类被捕捉的瞬间是用欣赏和享受的笔触。“雁声,以远闻引人哀愁为佳。”她像个高明的旁观者,温情和冷眼兼备。
六、《缠斗——重审近代史》袁伟时
这又是一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小书,其实也是常识。因为阅读经验的原因,这种由详实史料和崭新视角组成的材料很能吸引我。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他是个说话比较直接的历史学家,研究近代史,如果有机会读他的另一本关于晚清的专著,估计效果相当于重新学一遍历史。
七、《先知中国》余世存
今年三月的新书,写的都是先秦时代的人物,预言家。他们不同程度预言过自己的时代轨迹或者周围人物的命运,一一应验,形成了许多典故。我抄了其中一个叫季札挂剑的故事如下:
季札是吴国外交家,一次出使中原诸国时路过徐国,跟徐国的国君一见倾心。当时季札佩戴的宝剑被徐国国君看上但没好意思开口,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就想在完成使命返回的时候再赠给徐国君。但是当季札从北方中原返回的时候,徐国君已经去世。季札到徐君墓前祭奠,祭毕解下自己的佩剑悬挂在墓前的树上,然后飘然而去。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确定一种情谊经生死而不渝,这是诗人的活法嘛。
八、《二十世纪的教训》卡尔·波普尔
一间网店抛售,无意间看到这本书不会再印了,就买了一本,因为篇幅比较短就看完了。这本书是收录的卡尔波普尔最后几年的演讲和访谈。因为是92年左右的文稿,所以他当时还在积极提醒人们电视对儿童的危害。我第一次在这本书里读到一个人的信仰路径,由信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到研读到反对。他在后来的访谈中说:“我有一个热切的希望。在马克思主义消失之后,我们能够解除意识形态的压力,不要再让它盘踞在政治核心里面。”
这是中信出版社出的一套社科译丛,叫“时代的精神状况”,共九本。我照着这本丛书的书单买到了其中六本,其他没买到的也买不到了。现在在读这六本里面的第二本。
还有一些,因为参加一个图书公司的试读活动而必须要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反而很难忘记了。
至少读过一本这个时代的禁书。这本书能拿到手就已经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人的努力。也不好多说,希望以后的人们不用在读书和说话这两件事情上这么费劲吧。
剩下的已经一点印象都木有了。等于白忙活。
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