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65】讳疾忌医 | 到底在忌讳什么

“讳疾忌医”来自典故: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ò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còu)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译文: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从文中看出,蔡桓公初次见到扁鹊时,病尚未有显,此时扁鹊告知他有病,他对扁鹊的不信任,以至于后来的数次不信任,这体现的更多是蔡桓公的盲目自信、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


文中的扁鹊自身的说话方式其实也存在问题,不善于提出话题;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倾听;没有根据对象、场合使用得体恰当的用语。


“讳疾忌医”的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

讳疾忌医和“文过饰非”,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或错误”的意思。但前者偏重在“怕人批评,不肯接受帮助”;“文过饰非”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来掩饰错误、缺点。


 心理危机的四个不同阶段,讳疾忌医就在于对事实的否认、合理化,是恐慌的一种表现。

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1、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2、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

3、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

4、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河北邢台潭村鹊王庙里的扁鹊神像 神医扁鹊之“治未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
    为世瑞阅读 4,901评论 0 0
  • 我常去吃饭的那家饭店关门了,我每次上班路过都要看上一眼。忘不了那个带着浅浅的笑来自南方的女老板,她送我的喜鹊登枝的...
    春韵留芳阅读 190评论 0 0
  • 一 王迪是一家刚刚渡过初创期的互联网公司的HRBP,伴随着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招聘更多的员工,来分担现有成员手头的事...
    暖香盈袖阅读 319评论 0 0
  • 【河南壁虎修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们”)深知个人信息对您的重要性,并会尽全力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可靠。...
    软工官博阅读 4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