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读过书之后再看剖书会有更多体悟哦~
一本陈旧的红色地址簿,记下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过客”,他们并不全都友善,但有关我与他们的故事却组成了我的人生。我已经很老了,我不想一个人带着这份跨世纪的记忆走,所以我把它留给你。
《红色地址簿》中只讲了多丽丝生命中的几个人、几件事,但在她一百多年的生命中,这些人、事构成了她生命的主轮廓。
家人
A.埃里克·阿尔姆(父亲) 已逝
红色地址簿是多丽丝10岁那年,父亲送给她的生日礼物,父亲告诉她:
“你可以把所有的朋友都记在里面,记下你以后去过的所有令人激动的地方遇到的所有人。这样你就不会忘记。”
地址簿是父亲送给多丽丝的,上面写下的第一个人也是他。
父亲去世的那天,也是宣判着多丽丝童年的终结的一天。当时的多丽丝还太小,初次近距离面对死亡,印象深刻的只不过是母亲撕心裂肺的哭泣。
母亲失去了庇护,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多丽丝和她的妹妹,一家人都过得非常艰难。为了维持生活,母亲将年纪尚小的多丽丝送去有钱人家当女仆。
被“赶”出家门的那一刻,多丽丝是恐惧的、失望的、愤怒的,更是怨恨的,她以为妈妈放弃了她而选择了妹妹。
多丽丝常以为自己再也不想见到母亲,母亲的名字也没有被记录在地址簿中,可年纪越大,反而思念越重。
当多丽丝在巴黎,在人生中最得意而快活的时间里,她的母亲在长期患病后去世,家乡的人给她来信,她十四岁的妹妹艾格尼丝将到巴黎投奔她。
七年未见的妹妹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都市丽人,变成了一个需要负责的家长。多丽丝年少的岁月过得很苦,好不容易熬出了点样子,她却毅然选择要给予艾格尼丝所有:教育、机会,以及更长久的童年。
A.艾格尼丝·阿尔姆(妹妹)已逝
自从母亲去世和妹妹的到来,多丽丝越来越快地将追求者们送给她的礼物变现以便给妹妹买书本,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工作尽力让收支平衡。
然而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巴黎笼罩在灰色之中,也让多丽丝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
在积蓄快要花光之时,多丽丝收到了自己那不告而别的爱人的来信,邀请她去美国纽约。这一次的远行是她第一次作为成年人的远行,也是她唯一一次感到幸福的旅程,身边有家人,目的地有期盼。
然而,事与愿违,几番波折下来,姐妹俩又差点无家可归,最后是一个美国人卡尔以陪伴家中老人和帮助料理家务作为交换收留了她们。
在相处过程中,卡尔和艾格尼丝相爱了,并且举行了庄严的婚礼。
他们本来可以很幸福,只可惜艾格尼丝走得太早了。
艾格尼丝死于难产。
父亲的去世让多丽丝失去了童年,母亲的去世让多丽丝失去了青年,妹妹的去世让多丽丝失去了在陌生国度的精神依靠与支柱。
艾格尼丝留下了一个女儿,多丽丝却并不想一直呆在卡尔家。
她决定自私一次,要不顾一切地去追逐自己爱人的脚步,于是在卡尔最困难的时候,她偷偷离开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在亲情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又是和其他人紧密相关的。多丽丝的决定无关对错,离亲人而去让她看上去多少有些冷漠,但她其实并没有完全割舍亲情,即便是在后来,妹妹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外甥女药物成瘾,堕落颓废的时候,她也没有放弃她,一直在尽力帮助她,弥补她。
A.艾丽丝·安德森(外甥女) 已逝
家庭的命运对多丽丝好像并不算友好,但家人们的感情却一直陪伴着她。无论是喜欢抱着她的父亲,还是哭着送她离开的母亲,或者是让她承担起责任的妹妹,都是她灵魂深处的依靠和牵挂。
亲情是我们人生中延续最长久的感情,幸福也好,怨恨也罢,亲人都是长久的陪伴者,甚至是最长久的,冥冥之中,我们的命运早已和他们的交织在一起。
就连这本书的写作思路也是以多丽丝讲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一讲给侄孙女(外甥女艾丽丝的女儿)来写的,可见时间无法割裂亲人间的爱与理解,哪怕年龄相差大半个世纪。
朋友
P.艾莉奥诺拉·佩斯托娃已逝
诺拉是多丽的“同行”也是朋友。多丽丝来到巴黎后由于优越的外形被选中成为模特,而诺拉是她见过最美的人。当多丽丝还在百货商店摆造型假笑时,她已经开始为香奈儿和《时尚》拍片了。
和诺拉在一起的日子非常快乐,她们一起看书,一起抽烟,一起喝酒,一起开怀大笑。她们一起度过最快乐的时光,也一起扛过了痛苦的日子——在“老板”克劳德对多丽丝图谋不轨未遂后,是诺拉最先找到了逃跑出来精疲力竭的多丽丝,两人依偎在一起,相互安慰。
但即使是追求者排起了长队,生活非常富裕的诺拉也一直有一个放不下的心上人——与她同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恋人。
诺拉放弃了在巴黎美好的生活,和心上人一起回到了贫穷的捷克斯洛伐克。
她去追求她的爱人了,她说过她要找善良、英俊又有钱的男人,能把她从周遭的虚假和肤浅中带走的人,能给她安全感的人。但她的选择却并不是这样。
多丽丝再次见到诺拉时,她怀孕了,漂亮的脸蛋已经浮肿,晒黑了,头发脏兮兮的,她说:“我真不该跟他走!”,她说“我必须重新工作”。可是诺拉已经不是从前的诺拉了,她也已经不喝香槟,改喝廉价的白酒了。
几年后,诺拉去世了,或许是因为酗酒,或许是因为第二个孩子,或许是因为她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当多丽丝在地址簿中划掉她的名字,写下已逝时,她说那两个字就像太阳、像金子一样。
诺拉是多丽丝生命中难得的阳光,她在多丽丝孤身闯荡巴黎的时候带给了她温暖和陪伴,她的逝去,让地址簿上的字迹显得太过扎眼。
N·格斯塔·尼尔森已逝
J.伊莲·詹宁已逝
J.保罗·琼斯已逝
多丽丝一生中的朋友并不算多,但每个都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她最好的朋友是N.格斯塔·尼尔森,他们之间有着柏拉图式的爱情,即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们也依然努力坚持跟对方写信。
初见时她是女仆,他是受邀参加聚会的艺术家,分别后她是光鲜亮丽的模特,他是失意落魄的画家,再见时她又一无所有,而他让她成为了自己的管家。
他们之间相互尊重,她一直尊重他的性取向,而他从始至终都尊重她的身份。
伊莲原不过是火车上的萍水相逢,却善意地偷偷收留了在美国流浪的多丽丝姐妹俩,并教会了她们最基本的英语用语。
保罗更是把多丽丝从海中救起的恩人,没有他,多丽丝早已和那艘被德国击毁的船一起沉没了。
在那个困难的岁月里,多丽丝也曾得到过善意和温暖。
其实,人生中有更多的人很难被界定,他们既不算朋友也不是完全没有情感,比如将多丽丝拉上救生船的陌生人,比如虽然很凶但给了多丽丝到巴黎机会的女主人S.多米尼克·塞拉芬,甚至伊莲和保罗都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朋友,但他们依然对多丽丝非常重要,构成了她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冠有“朋友”头衔的人数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会在你的人生中留下印记,让你不舍、让你难忘,让你下辈子依然想要与之相遇。
有些人、事于人生不过浮光掠影,而我们常常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捕捉他们的轮廓,而那些真正既真实又珍贵的人却常常在“从未专门、正式、主动安排见面”之中被岁月磨耗了。人生不孤单,但人生却短暂,珍惜眼前人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不会孤单
“人生很长,我们并不孤身一人”
“别担心。我不怕。如果你们神父总说天堂真的存在,上去看看大家也挺好”
“看看你想念的人?”
“还有其他人……”
“你最想见谁?”
“我为什么非要选一个呢?”
“不用,当然不用。每个人都有他的重要性,都在我们心中有着他自己的位置。我刚才那个问题很愚蠢。”
冬去春来,人生的过客来去匆匆,珍惜身边真情相待的人。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
我是沐沐,一个内心温柔的强势女。
这期谈了多丽丝的家人、朋友们,几乎和所有人的亲情友情一样:多丽丝的亲情友情更多的是“深水静流”,整体较为平稳,而炽热的爱情与纯粹的仇恨却不同,它们有着更多起伏和波折。下一次我们将去听听多丽丝爱与恨的故事。
主笔:沐沐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