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本书主要告诉了读者,当你想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快速唤醒你脑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读这本书主要是想解决如何让我高效学习。
这书,我读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让我明白了原来通过努力可以提高你的智商,有一个成功心态;像专家一样练习;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多多建立记忆线索。如果想要掌握一项技能,想好你想要到达的成就,找到可以获得信息的地方,找好参照物,运用检索练习、间隔练习、多主题练习、反思、细化、生成等方法,就能熟练的掌握这项技能。
这本书属于论说类书籍,用递进的方式从7个方面层层深入,最后一部分为大家写出了学习的策略,大家如果时间紧也可以只看最后一章。
第一章,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我们有时反复阅读会觉得学的很有效果,其实这是假象,反复阅读只会有短期记忆,记忆的时候加些难度(合意困难)才会转化为长期记忆,当你需要的时候才能随时帮助你。
第二章,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这一章以上一章为基础,更进一步的阐述长期记忆对学习的重要性,一些看似有用的学习策略从长远看来并没有用。通过检索练习(回忆)为你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当你需要的时候更容易让你找到他。
第三章,“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这一章开始教你练习的各种方法,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等等。认知天性之所以被叫做后刻意练习,主要原因其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加符合脑科学规律的学习方法。即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
检索练习:通过回忆进行练习;
间隔练习:两次练习之间要有间隔;
穿插练习:同一科目,打乱不同章节进行练习;
多样化练习:不同科目,放在一起练习;
反思:检索(回忆,事件发生的背景?)、细化(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我是怎么做的,哪里对,哪里错?),生成(自己找到答案,下次我该怎么做?)。学与不学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反思。
细化: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
生成:自己找到答案。
第四章,知识的“滚雪球”效应。学习是需要一个编码、巩固、检索这么一个过程。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当你学新知时与旧知越容易建立联系,巩固起来就越牢固。引导身边的人,让他们认为努力比聪明有用,这样当他们失败时不容易产生焦虑感,敢于挑战难题。
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在你自己的领域有一套自己的复杂模型,这样处理时难题效率更高,也是你在这个位置的价值所在。可能是自己水平有限,这章看了三遍也不知道,如何搭建自己的心智模型。
第六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要相信通过主动学习可以掌握任何你想掌握的技能,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获得信息的成本早已大幅度降低。通过逐步调整,让自己成为高级架构、规则学习者。学习的时候要时不时的停下来想一想看过的信息,核心概念、术语有哪些,发现重要的概念,摒弃无用的信息;从多个案例中提取共同点,从而弄懂这一类的问题。我应该属于实践型思维,动手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
第七章,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环境和教育理念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4年级前的孩子大脑的可塑性还是很强,有父母的孩子要把握好这个时期。对一儿童来说,求知欲对他日后学习能力很重要,要保护他的求知欲,鼓励他去积极探索这个世界。帮助我们的孩子更高效的发展出本来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从而发现自己能够掌控自身潜能,也知道要使自己的梦想成真,需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这也是我想给她的礼物之一。
第八章,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根据事迹情况,我草拟三个学习策略,我的,原子弹的,霄霄的。
我的如下。
选择一个想掌握的技能,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成就,找到学习这项技能的信息来源(经典书籍、网课、社群)。
线上学习时运用康奈尔笔记法。
检索、间隔练习。学习新知时当天检索练习、第二天检索练习、一周后检索练习、一个月后检索练习。
生成。尽快拿出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社群,不断修改。
反思。保持反思的习惯,检索(事件发生的背景)、细化(我怎么做的,哪里对、哪里错)、生成(下次应该怎么做)。
细化。运用好细化,赋予新知多层含义,用多感官去体验,与实际生活多联系。
原子弹的如下。
让她相信努力比聪明更重要,智力是可变化的,挑战困难,有助于提高智力。
检索练习。在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有接触过?我会如何定义他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间隔练习。可以制作抽认卡。每周都要自测,并跟正确答案进行比较,明白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穿插练习。练习时要多个科目或者技能进行练习,不要反复练习一个科目。
课前。预习,做课后习题。
课中。康奈尔笔记法。
课后。当天复习,第二天复习,一周后低权值测试,一个月后低权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