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满怀信心地第一次独自带两个孩子出游,决心展示一下自己的带娃能力。然而,意外猝不及防:玩耍中,2岁8个月的小丢丢突然从秋千上跳下,被回摆的秋千撞得鼻血喷溅,胸前衣服都被染红。尽管孩子很勇敢,但那个小小的伤疤和内心的愧疚,更艰难的是如何向妻子汇报。果然,电话那头得知后,是劈头盖脸的责骂和最致命的一句:“你以后再也不准单独带他们出去了!”
这一刻,我亲身经历了一次教科书般的“母亲守门行为”——出于爱与担忧,母亲试图将父亲“关”在育儿的大门之外。
母亲的“门”与父亲的“权”
在《成为父亲》第六章中,明确指出了这种普遍存在的动态:

母亲守门现象,指的是如果母亲对父亲的育儿行为施加过多的控制……会导致父亲减少参与。某些情况下,母亲甚至可能实施关门策略,将父亲排除在某些育儿活动之外。
然而,父亲并非只能被动接受。书中给出了充满力量的出路:
父亲不必被动的接受母亲的守门行为,他们也拥有主动权,他们可以主动打破守门现象,并积极主动自己参与育儿和作为独立父亲的权利,而不是被动的适应,不平等和不公正的育儿格局。
这两段话清晰地表明:守门现象是一个双方共同作用的系统。母亲把着“门”,但父亲可以选择是退缩,还是主动上前“敲门”甚至“推门”。
守门的逻辑与破局的钥匙
1. 理解“守门员”的恐惧与爱(为何会关门?)
母亲的守门行为,绝大多数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深刻的保护本能和更高的育儿标准。
· 风险规避: 在我的案例中,孩子受伤的视觉冲击(满脸是血)直接触发了母亲最深的恐惧。她的“关门”指令,本质上是建立一个“安全隔离区”,以防此类“不可靠”事件再次发生。
· 技能焦虑: 母亲通常承担了更多的日常护理,自认为了解“正确”的育儿方式。当父亲的做法(如穿衣多少、喂养方式)与她的标准不符时,她会出于焦虑而干预,最终演变为控制。
但母亲这种批评、干预甚至直接禁止的方式,对父亲的育儿参与进行控制,往往会挫伤父亲的积极性,导致其退缩,形成“母亲越是觉得父亲做得不好就越要管,父亲越是受管就越做不好”的恶性循环。
2. 锻造“破局者”的担当与智慧(如何推开门?)
父亲不能将参与度低的责任全部推给“守门”。我们必须展现出足以让人放心的担当与能力。
· 从“帮手”到“主理人”的心态转变: 许多父亲将自己定位为母亲的“助手”,等待指令。破局的第一步,是自我定义为“主理人”,主动规划亲子活动,承担起独立照顾孩子的完整责任。
· 用“专业”换取“信任”: 主动学习儿童急救、儿童心理发展等知识。当你的知识储备足以预见风险、处理突发状况时,你就在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可靠性。如果当时我具备更专业的风险评估与急救能力,结果和后续反应可能会完全不同。
· 坚持参与,哪怕从“微小”开始: 在被“关门”后,我并未放弃,而是继续争取独立相处的机会。这至关重要。信任的重建,源于一次次小型、成功的独立育儿实践。 可以从带孩子在小区玩一小时开始,逐步扩展到半日、一整天。直到2024年3月底,我终于争取到一次单独带着小丢丢去杭州参加拆书帮年会的机会。
走向协同养育:给家庭的双向行动指南
打破守门困局,需要父亲主动破局,也需要母亲战略性地“放手”,最终实现从“守门”到“协同”的跨越。
给爸爸们的“破局”行动计划:
1. 从“项目经理”做起,建立信任:
· 行动: 主动规划并全权负责一些具体的、小型的育儿项目。例如,成为“周末早餐主理人”或“睡前故事大王”,从始至终独立完成。
· 目标: 通过一次次完整、成功的独立任务,一点点地存入“信任资本”,向母亲证明你的责任心和能力。
2. 用“专业主义”武装自己:
· 行动: 主动学习儿童安全、急救常识和儿童发展心理知识。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意外,更是为了能预见和规避风险。
· 目标: 当你的知识储备足以让你在带娃时显得从容不迫、预见性强,你获得的信任将是坚实的,而非脆弱的。
3. 坚持“父亲风格”,创造独特价值:
· 行动: 不必刻意模仿母亲无微不至的风格。充分发挥父亲在鼓励冒险、进行规则教育、带领力量型游戏方面的独特优势。
· 目标: 让孩子在你这里获得在母亲那里无法获得的成长养分。当你变得“无可替代”时,“门”自然就关不上了。
给妈妈们的“赋能”行动建议:
1. 区分“风险”与“不同”:
· 行动:慎重地区分什么是真正危及安全的“风险”,什么只是与你的方式“不同”(比如衣服搭配不好、玩得有点脏)。
· 目标: 在安全底线之上,允许父亲用他的方式去建立连接,这能极大释放父亲的创造力和参与感。
2. 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 行动: 将“你怎么这都做不好”换成“这次你单独带他,准备的水和食物很周到,下次如果能多带件备用衣服就更完美了”。
· 目标: 具体的正向反馈是父亲持续参与的最强动力。批评让人退缩,指导则让人成长。
3. 创造“强制放手”的机会:
· 行动: 定期安排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放风时间”,比如和闺蜜的周末下午茶,强制性地将孩子和家交给父亲。
· 目标: 你的暂时“离场”,是父亲建立独立育儿自信和能力的“最佳训练场”。
结语:
家庭的育儿格局,不应是母亲紧守大门、父亲在门外徘徊。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广场,父母各自发挥所长,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父亲们,请主动走上前,用你们的责任感、学习力和独特的父性魅力,去敲响那扇门,证明你们不是“替补”,而是无可替代的“主力”。
母亲们,请尝试着将门开得更大一些,你们送出去的不仅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更是一个被你们信任的丈夫,和一个即将与孩子建立更深连接的父亲。
最终,当守门现象被打破,整个家庭都将受益:孩子获得了更丰富的成长养分,母亲得以喘息并拥抱更完整的自我,而父亲,则真正赢得了作为父亲的尊严与荣耀。
【本文2260字,距离一年内10万字父职专题文章目标完成还差8480字。】
我是闲人:一位与您同行在父职之路上的父职教练
【如果您希望更深入地与一群爸爸共同实践这些方法,欢迎加入我们的父职社群,或参与一对一咨询,让我们用科学赋能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