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是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所著的心理治疗小说。
小说以著名哲学大师尼采和医学专家布雷尔为主角,虚实结合,带读者领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心路历程,结局耐人寻味。
故事讲述了,布雷尔医生在威尼斯度假时,偶遇了一位绝色佳人路·莎乐美。莎乐美以不容推辞的口吻和迷人的魅力,迫使医生接受了她的请求,替尼采治疗他的绝望,解除其自杀倾向。
原来,孤傲的尼采自从遇上了莎乐美,便将美丽大胆、充满智慧的她,视为自己孪生的心智,红颜知己、门徒与情人。不料,却接二连三地遭遇了背叛。
于是,他变得愈发的不合群,对一切持怀疑态度。加之被偏头痛折磨得痛苦不堪,整宿失眠更是常态。
出于歉疚,莎乐美要求布雷尔医生在尼采不知情的情况下介入。也就是说,整个治疗过程,不能让尼采觉察到是为了去除他的心理问题,只是假装治疗他的生理疾病。
这可说是一项挑战难度极大的游戏。两个同是智商超高的人物,要进行一场斗智斗勇的巅峰对决,该从何处切入呢?布雷尔医生陷入了沉思。
后来,他灵机一动,假装要尼采替自己治疗心理上的疾病。作为交换,他来治疗尼采的生理疾病。尼采果然上钩了。
治疗伊始,两人互相戒备,彼此从暗处观察并记录对方的言行。但随着治疗的进一步深入,布雷尔医生真的绷不住了。
人到中年的他,事业辉煌,家庭幸福,妻子貌美如花,儿女乖巧可爱,从外人的角度看来,人生堪称完美。可布雷尔的内心,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他隐隐地觉得,所有的这些,并非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生活强加给他的。于是,在潜意识里,总想逃离。
当他遇上了年轻美丽的女患者贝莎时,在治病的过程中,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对方。从此,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贝莎,心里再也装不下妻子和家庭。
后来,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无奈的他,把贝莎转给了其他医生继续治疗。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辞退了自己最得力的护士伊娃。但他的内心,也因此产生了怨恨和嗔怪。
褪去外表的风光,他的内心其实已千疮百孔。当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轨道自动向前时,人生似乎也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而尼采,不愧为心理学大师,他能站在高处,远远地观察别人。后来,在尼采的诱导和说服下,布雷尔内心的千千结被逐层打开。既然活得如此拧巴,为何不能放弃当下的所有,去听从内心的召唤呢?
于是,布雷尔在自己的学生弗洛伊德的帮助下,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被催眠。
在梦中,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庭与妻子,彻底逃离,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贝莎身旁。却蓦然发现,贝莎正和现任的医生亲热地在一起,俨然就把该医生当成了过去的自己。一种欲望的破灭与被背叛感油然而生。
当他又来到当年那个引为知己的护士伊娃那里时,原以为,她会为自己的到来激动不已,不料,对方也是平静得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
满心失落的他,游荡在陌生的城市。他去了一家理发店,刮掉了长长的胡须,猛然发现,镜中的自己,是如此的苍老与憔悴。
幸好,这些都只是梦幻。再回首,一切都还来得及。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而庆幸。
但正是这个南柯一梦,让他忽然明白:如果失去了医生的工作,他将不知何去何从;而他内心真正所爱的,还是自己的妻子。
虽说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但此刻,心境已然不同。因为,失去过,才会明白拥有的可贵。
布雷尔终于意识到:“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他的回归,令人欣慰。
人生最幸福的,是虽然走过了一些弯路,幸好还没迷失方向。
再来说说尼采,生性敏感而脆弱。这样的人,看似桀骜不驯,其实,内心更渴望友情与温暖。只是,他们太过聪明,轻易难以寻觅到那种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
在他偏头痛发作,几乎要昏死过去的朦胧状态之中,不自觉地喊出了:“帮助我,帮助我”的话,这正是他真实心声的袒露。
他与布雷尔,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在互相谈话治疗的过程中,这种惺惺相惜的情分,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化了他内心的坚冰。
当尼采凭借着自己超高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布雷尔寻找内心的出口时,也在不觉中,跟随着对方的脚步,寻找自己被困住的原因。在布雷尔被治愈之时,他为他高兴,更为自己的懦弱与胆怯感到羞耻。
在尼采的内心,同样渴望被认同,只是潜意识又让他惧怕自己的渴望。他也曾做梦,梦见八块石头在烤火,唯独没有他的位置。
当他最终鼓起勇气,敞开心扉,向布雷尔医生诉说了自己与莎乐美的故事时,也是在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没有人生来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有被爱和理解的需求。
当卸下束缚自己的沉重铠甲,当热泪在脸上恣意纵横,尼采,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如果泪水有声音的话,它一定会为解放和自由而欢呼。
至此,两个朋友都完成了彼此的自我超越。
掩卷之时,不由得思考起欧文·亚隆的所提出的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
1.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
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我想,这是无数哲人一直在探索,也是我们普通人时常会扪心自问的一个话题。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里面,主人公富贵,用自己一生坎坷多舛的命运,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多么质朴却又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生在世,难免会碰到些困顿与厄运,如果能淡看风雨,心灵上的伤痛,也许会少很多。
2.自由
关于自由,有这样一句精辟的话语:“过多的自由,就是不自由”。
书中的布雷尔医生,他所遇到的中年危机,也是一个有关自由的话题。
这个年龄,事业已达到巅峰,很难再有新的突破。更可悲的是,面对逐渐老去的容颜和衰退的精力,我们往往是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也因此,人们往往渴望过一种新的、心之所向的生活。
但是,假如让你多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能肯定自己过得比当下更开心吗?也不见得。
就像布雷尔,有了梦中不同的经历,才恍然发现:原来,自己当下所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自由也是一把双刃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很精彩:“当我自以为可以拥有一种完全的自由时,我旋即结结实实地撞到了宿命的墙上”。
不由得联想到,这两天网上爆料的: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嫖娼事件,他是因为缺乏道德的约束,在情欲的路上过度自由,最终,才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或许,我们的思想可以漫无边际的驰骋,但在行动上,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如此,方能最终葆有自由。
3.孤独
尼采是孤独的。在当时社会,他超前的思维,激进的思想,注定了他引为知交的朋友少之又少。他必须与他人隔离,以思考自己本身的思想。
这样一个卓越的人,也许是属于未来的。所以,他还得忍受那些卓越的痛苦。
即便后来,他遇上了布雷尔,一个可以分担痛苦的知音。但他依然没有停留,他还是选择保持孤独,踏上了一个人的旅程。
他说:“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很值得咀嚼的一句话。
孤独,是一个人成长的表现,是有思想、有深度的。孤独的人,他的内心是澄澈的,可以更清楚地审视自己,同时也享受这种状态。
4.死亡
时间是不可逆的,我的生命沙漏将消失殆尽,我和所有人一起无意识地循规蹈矩向着我的死亡前进。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注定是向死而生的过程。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和生相依相附,并行存在的。
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人来这世上一遭,如果能明白一些道理,收获一些感悟,那么,即便死去,也了无遗憾了。
这和欧文·亚隆借书中尼采之口所说的:“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是同样的道理。
可见,闪烁着哲人智慧的思想总是如此一致。那么,活着的时候,便努力去追求人生吧。如此,更能无惧死亡。
(修改于2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