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再努力,也回不到原点了!除了以死亡的方式离开,以击破彼此无法跨越的鸿沟,留给双方呼吸的空间,已经别无他选了。”
这是我看完书本《朗读者》之后的感想。

作者:[德国]本哈德.施林克 [译]钱定平
故事梗要:
《朗读者》故事分为三个部分,相遇——再遇——重聚(离开)。
第一部分:相遇。15岁的米夏因为黄疸病遇上了35岁的汉娜。在米夏病得倒在街头的时候,是汉娜如母亲般将他拥入怀内并给予他帮助。从此,两人开展了一段有着20年差距的忘年恋。对15岁的米夏而言,汉娜是如此的美丽,身上的味道是如此的吸引,甚至于觉得自己长大了,更加有自信。他对汉娜的爱是绝对的,即使吵架,都是米夏先投降,他怕失去汉娜。而汉娜特别喜欢让米夏朗读给她听。“洗澡——做爱——朗读”成为了他们在一起的必定内容。值到有一天,汉娜没有任何理由的离开了。后来才知道 ,只不过是因为电车公司觉得汉娜当售票员表现良好,要升她做司机。
第二部分:再遇。多年后,米夏作为法律学的大学生到法院聆听对于纳粹时期女看守的审理时,再一次看到了汉娜,而汉娜成为了被告。汉娜被指控在集中营里当女看守时候的罪行。(这一段里面有很多关于二战纳粹时期看守们的残忍与不仁的介绍。而法律当中对汉娜为主的5位看守的指控是,为什么在明知道教堂起火之时,而没有为囚犯们打开教堂的门。最终导致多名囚犯活活被烧死的罪行。)在当时的米夏是一名激进的大学生,他对于二战时期纳粹的所作所为深厌痛绝,因而在看到自己日思夜想,最深爱最纯洁的人原来是一位残酷不仁的魔鬼时,他是如此的矛盾。直到后来,法庭宣布了汉娜终身监禁。
第三部分:重聚。汉娜入狱后,米夏一直没有去看她。并且已经结婚生子,只是他的婚姻注定了不会愉快,在他与妻子亲热的时候,他想的是汉娜的容貌,汉娜的味道,为什么都不一样?于是,很快便离婚了,米夏从心理到身体上都无法与汉娜划清界线,即使他很努力。直到,一次葬礼上,同学再一次的提起汉娜。米夏才找到了他“爱情与理性”中的一点灰色地带作救赎,他开始朗读书本,录音,并寄给狱中的汉娜。汉娜跟着录音一边看书,居然自学了识字,并写字。直到,入狱18年了,汉娜得到了特赦。却在出狱的当天,选择了自杀。从此,米夏进入了不断的内疚与救赎之路。
历史太沉重了,关于二战时德国的历史似乎已经很遥远。抛开历史,从心去看,原来相爱不一定就可以勇敢去爱的。无法自由去爱的相爱,或者者是尘世里最远的距离。
1.米夏对汉娜的爱是肯定的。汉娜是他的初恋,即使是忘年恋,但他深深地爱着汉娜。这种爱没有任何的理由。为怕失去汉娜,无论如何争吵,他都主动投降;即使汉娜离开了,他依然在怀念她的一切,即使恋爱了,结婚了,他依然无法摆脱汉娜。
2.汉娜对米夏的爱是自卑的。这样的自卑不单只是年龄,最关键的是她是文盲的。文盲的身份让得自尊心重的她相当的自卑,为了掩饰文盲。她在西门子当女工尽力尽责,在被要升为文员之时,她选择了离开,因为文员要懂得字,而她不想别人知道 ,她是文盲。在列车公司觉得她表现良好,要升她做司机时,她离开了,因为司机要懂字。在她与米夏的爱情中,她选择离开,因为她自认为文盲的她配不上米夏。
3.努力让距离拉近一点,再近一点。在监狱中,汉娜在米夏的录音中,学会了识字,让她回复了自信。对于汉娜来说,她的努力,只因为希望将彼此的距离拉近,回到他们相爱的起点。然后,相爱的彼此却有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彼此间的无法理解。
纳粹的历史,对米夏来说是深恶痛绝的,残绝人环的,而纳粹的爪牙都是帮凶,而他却爱上了这样的魔鬼。米夏无法正面面对自己的爱情,也无法面对自己爱的人,他选择了逃避。汉娜呢?她对于纳粹的态度与米夏是完全不一样的,她没有觉得自己有太多的过错,她只是负责任,尽责而已。在当时的环境中,她别无选择,这是社会的因素,他只是顺从。让她感受距离的是文盲的身份。这样的鸿沟与误解,除了死,还有什么能够救赎呢!
而死亡唤醒了米夏,也让米夏深深地处于内疚中,从此迈上了救赎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