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141首《墓门》。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被讽刺的对象,是陈国第13任君主陈佗。
陈佗是陈文公之子,陈桓公之弟。他做了三件人尽皆知的坏事。一是在陈桓公病重时,杀了太子免,也就是自己的侄子。二是陈桓公去世后篡位,自立为君。三是看到蔡国的美女多,就经常跑到蔡国去淫乱。
这三件坏事让陈国人民彻底绝望,称他们的国君为不良之人。人人都知道他错了,要劝诫他,可是他仍然不知悔改。直到悲剧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他才想起人们的忠告。
什么悲剧呢?一个人的品行,对自己的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他自己谋权篡位的行为,被他的儿子跃仿效了。跃的母亲是蔡国人,于是,他联合蔡国的外戚,趁着父亲去蔡国淫乱的时候,把他给杀了。然后在陈国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是为陈厉公。真是一报还一报啊。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真是一点都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