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说的和理解的一样,所有老师就可以转行了。因为在信息丰富的今天,获取知识的极度便捷,根本不需要教师传道授业了。
说和理解一样,已经完成了知识的传递。
但存在于沟通过程中的事实是——你说的和我理解的不一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
事实情况是,人天生不善于理解。
这与人类的直觉反应有关,为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快速做出反应,大脑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相应的反应模块。这些模块并不总是正确。
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参与者被问到这样两个问题:在圣经故事里,谁出卖了耶稣?摩西把动物带上方舟时,每种动物带了几只?这两个问题对西方人来说应该比较熟悉。大部分参与者也都会回答:“犹大”和“两只”。可是80%的被试者都没有注意到题目里有错,在被提示题目错误之后,他们也都能正确指出是“诺亚”把动物带上了方舟。
好奇心日报总结了“人们之前知道答案,但在阅读时仍然会看不出事实错误”的几个原因。
阅读是沟通的一个方式,它与实时沟通不同,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求解。但还是存在偏差。更不要说对话过程中需要我们实时做出回应的沟通场景了。
从这点看,沟通过程中存在说和理解的偏差极正常。
消除此类偏差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所以,为了保证沟通有效,需要我们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反馈机制。这一点需要向TCP协议学习。
TCP协议规范和当前绝大多数TCP 协议实现代码均采用数据重传和数据确认应答机制来完成TCP 协议的可靠性数据传输。
在沟通过程中,对方说过以后:
首先,给对方一个反馈信息,确认自己理解是否正确。
因为人类普通喜欢接受自认为正确的信息,如果自认为不正确或对自己没有意义,会选择自动忽略,这往往会忽略掉大量有用的信息。
这一点解释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已经自动忽略掉的信息,它自然对自己而言根本不存在。
你无法向一个人解释,在他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因此,反馈很重要,这样对方可以判断你是否真确接受到信息,接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对方对重新发信息,并再次征求你的理解。如此以来,可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
其次,要有耐心。
交流是一个反复传达与反馈机制,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传输完成,沟通基本无效。我们经常听到或碰到类似的对话——那你的意思是这样喽?
然后,仅凭自己的理解,做出判断和反馈。从不验证自己是否理解正确。
最后,相信一点,不可能和每个人保持有效沟通。
一旦意识到有效沟通无法进行下去,最后的策略是停止沟通,避免浪费彼此的时间。
当然,在交流过程中,并不像数据传输那样简单,其中,会掺杂情绪、利益、诉求,交流并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传输。这就参加了沟通难度,因此,也说明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你会发现,很多因为沟通造成误解的情况发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根本不需要我用举例来说明。
情绪、利益、诉求是交流的组成部分,它与理性信息掺杂在一起,构成沟通信息。我们只需要把情绪当作信息的一部分,试着理解情绪背后的信息。
大部分人无法理解情绪的原因之一——讨厌对方有情绪,进而受对方情绪的影响。在这其中,你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
《情绪》一书提到:
人的情绪是可以被“准确”感知的。因为在人的面部、身体以及大脑中,情绪实例并没有对应的客观指纹,所以“准确性”也就毫无科学意义。
这里面有两个比较抽象的词——情绪实例和客观指纹。 我简单说明一下
当你构建自己的情绪体验时,就可以把它叫做"情绪实例",这个情绪实例是你独有的。比如,快乐或悲伤虽然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个体到每个个体身上,感知到的绝不相同。
请注意这两个词“当你”,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的,私自的,并没有相应的客观标准。我不知道,我说明白了吗?
基于情绪是个体的,私自的,在沟通中就存在一个问题,你不知道对方某种情绪的构建过程,即,你不了解对方的情绪。或对方也可能不了解自己的情绪。
因此,有效沟通需要我们理解情绪背后的信息。
比如,对方说高兴。你需要了解为什么高兴,和自己理解的高兴有什么不同。这样你才能精准理解对方要表达的信息。
最后的话:
通信影响世界的发展,提升协作效率。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提升沟通有效性,消除误解,提升效率。进而提升人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