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经常思考,孩子之于父母(特别是女人)是一个减法还是加法。
记得,生大宝时坐月子赶上生日,老公送了一个拍立得给我做生日礼物,说以后我可以用它多拍拍宝宝的日常,结果我发了一通脾气加哭的稀里哗啦,过生日的是我,为什么礼物不是我受用,而是这个孩子受用呢?
那个时候,经常跟老公对比,同样都是各自忙各自的事业,生孩子也是两个人商量过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我为了生孩子不能出门,不能随便吃喝,还变得很丑的在家里喂奶,起夜,而他的生活照样喝酒、聚会、健身不受任何影响,一方面感叹男女在这个社会中的不平等,另一方面深深的感受到因为孩子让我的生活失去了一些东西。
三年后生二宝时,这种感觉减弱,但仍旧存在,所以我给自己安排了月子中心,并认为要先照顾好自己,孩子是次要关注的。出月子,我又找了个保姆照顾孩子,我怕自己因为照顾孩子牺牲健康,甚至我因为老公不同意月子后继续请月嫂而生气很久。
我曾自己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行为,因为自始至终我认为孩子跟“我”是一种竞争关系。
比如,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必须放弃掉一些娱乐项目,必须腾出原本可以去看电影、旅行的时间来照顾孩子等等。就像老人经常说的,熬三年,等孩子三岁你就好过一点了,可以我们都知道,三年过后孩子上学开始各种兴趣班,随后小学开启升学模式,辅导作业升学的焦虑等等。。。
好比,每个人的精力如果是一百分的话,那么随着我们身份的增多,责任的增多,自我机会变得越来越小,这种理解下照顾孩子与自我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减法关系。
有一天我无意中把这个观点讲给一个朋友听,她惊讶于我的理解,表示她一直认为儿女之余父母是一种加法,能让自我变得更加丰富。
因为孩子的到来,让自我体会到了更加丰富的感觉,分娩的疼痛,看着孩子的喜悦,这些都让自我更加的丰富和丰盈。
在这种理解下,孩子之余父母是一种加法的关系。
这种说法给了我新的理解,也让我焦虑的神经稍微得到一些安慰。
但究竟是加法还是减法呢,仍旧困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