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教育是较好的教育?是给孩子讲道理吗?是批评孩子吗?是打骂孩子吗?……都不是。孙云晓在他的书中也写过一句话:“当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切莫忘记无声的教育往往更有更有穿透力,那些桌椅、那些花草、那些欢笑、那些轻声问候,都是教育。”无声的教育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教育要体现在父母的具体行动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靠具体行动,而非空洞的说教,即靠身教,而非言教。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首先得成为那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虽然没有给孩子讲一些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在教育着孩子。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从父母的身上得到了暗示,慢慢的地会受到教育,得到一些改变。孙云晓在他的书中也写过类似的一句话:“当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切莫忘记无声的教育往往更有更有穿透力,那些桌椅、那些花草、那些欢笑、那些轻声问候,都是教育。”
下面这位家长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借鉴和学习:
我们家在附近算是比较富裕的了,自己开了三个茶馆,两个足疗店。我们夫妻二人都很忙,没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但是我们特别注意家庭文化的建设,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家风。
虽然家里有保姆,孩子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做。我在家里也特别尊重保姆,把保姆当我母亲一样照顾。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他不会在家里飞扬跋扈。老师也反应他在学校里听话懂礼貌,会照顾同学,不像有钱人家出来的孩子。
家里不缺钱,但我从来不买特别奢华的家具。朴素高雅是我们的定位标准。我觉得家里那些物品也是会说话的,他们每天都在告诉孩子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
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父母给孩子讲100个大道理,不如自己行动一次,行动往往有最强的说服力。父母的行为在孩子心中有着特别重的分量,父母是孩子最易模仿的对象。孙云晓说:“父母是孩子的活教材。”
孙云晓给家长提出过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四个建议:
一是“父母带头读书。”
二是“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
三是“每天晚上坚持给孩子读书。”
四是“规定一个固定时间段,并在一个固定地点,要求孩子必须读书。”其中第一个建议就是父母自己带头读书,具体内容如下:
“每个爱读书的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书虫’家长。
爱阅读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就像他们爱玩是一样的。家长要做的是,早早地把书籍引入孩子的生活。
随着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家长中也不乏低头族(总是低头看着手机、iPad的人),再加上同样拥有强大吸引力的电视和电脑,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每天读书的同时,自己却变成了一个远离图书的人。
当孩子看到父母的眼睛时时刻刻盯着屏幕,怎么可能喜欢上书本阅读?”父母靠自己的行动可以让孩子爱上阅读。
对我来说我的父母就是一本活灵活现、最经典、最优质的无字书,父母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无形中教会了我很多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像有的父母苦口婆心地说教那么苍白无力、枯燥乏味。举个例子: 父母虽然经营服装店20多年,自己也赚了不少钱。但是父亲的衣服从来都是穿到发白或穿破为止。从我记事起,我就记得父亲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特别昂贵的衣服,他的衣服都是价格最便宜的中山装。我记得他冬天穿的毛衣一直连续穿十几年,最后破得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吃饭也从来不挑剔,不论是什么饭,他都吃得津津有味。每天都在家里做饭吃,从来不随便花钱到饭馆里胡吃海喝。母亲也是一样。他们从来没有给我讲过关于节俭的大道理,而是靠自己的行动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从无形中影响子女。例如,父母对老人的孝敬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行为上,还要体现在眼神和表情上等。如果仅仅给老人钱,帮老人干点活,但却牢骚满腹,或者虽然嘴上不说,眼睛里流露出厌烦无奈的眼神和不悦的心情对孩子都是无声的影响。父母要在孩子心目中起到真正的榜样作用,细节非常重要,也很关键。
三.逐梦路上,让偶像给孩子一些力量。
对孩子来说,家长或老师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了一万句“好好学习、学习很重要”,可能并不见得有多大作用,也不会真正推动他去投入学习,但是他们从偶像身上汲取到的学习的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动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去努力、去拼搏、去认真学习。
为什么偶像对孩子有这么重要的影响?
偶像崇拜是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偶像崇拜的对象可能是明星、杰出人物,或是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等等。崇拜偶像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我们应持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需要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的过程来整合自我、发展自我。
张家城,今年13岁,5岁时因一场意外失去右臂。在一个培训班上,他第一次接触篮球,从此彻底迷上了这项运动。
运球投球,行云流水,
面对更高更壮的对手,他毫不退缩。
他说:“要么努力,要么放弃。”张家城的偶像是易建联,
未来希望成为专业的篮球运动员。
2020年6月20日,CBA迎来复赛首个比赛日。张家城来到现场,站在跳球点,将球高高一抛,实现了为偶像跳球的愿望。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刘淏林,高三时,因为看了一篇杂交水稻亩产增产的新闻报道,对袁隆平心生崇拜,决定报考农学。
2019年10月,历时5个多月,他终于吃到了亲手种植的“大米”。“虽然卖相不好,但米饭的清香,绝对是市场上的大米比不了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好的教育往往是无声的,像春雨滋润禾苗一样默默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灵。无声的教育往往更有穿透力和说服力,也是值得父母学习的一种极佳的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一个热爱教育,关心学生成长,业余时间喜欢读读书、写写文字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