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的主题是“恰当的奢侈”。
开篇,作者就说,这一课解决的是“金钱问题”。对很多人而言,金钱是阻塞创造力的主要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羞于谈钱的人,并不是说我清高到“视钱如粪土”,或是我富有到无需考虑金钱的问题。相反,我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羞于谈钱,恰恰是因为我缺钱。就像那句话说的——你越是缺乏什么,就越想掩饰什么。
在这一课里,作者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会影响到我们的创造力。因此,她要求我们反思,自己到底是如何看待神、金钱以及富足的创作力的。很多时候,这些态度会反应出我们当下生活的富足和满足感如何,进而影响到我们在创造力方面的发挥。
作者提出了几个问题,神就一定很高尚吗?神和钱有关系吗?钱是个坏东西吗?金钱是安全感的源泉吗?信奉神的人是否莽撞可笑?你是否有过“当我挣够了钱,我就会去……”的想法?“虽然写作、表演、舞蹈这些游戏我们都很想做,但是要等到所有的正经事都办完之后才可以。”这样的想法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但真有“准好的那一天”吗?那一天什么时候才会到来?
先不说“神”的问题,光是作者提到的关于“钱”的问题,就已让我颇有感触。确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但很多时候我们都羞于将自己对钱的欲望袒露开来。因为我们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如果公开自己对金钱的欲望,难免会被周遭的人鄙视,尽管他们内心的欲望也一样强烈。
然而,缺钱真的是我们陷入瓶颈的障碍吗?难道有了钱,我们就能更富有创造力吗?对我们而言,什么是奢侈品?标价昂贵的衣服鞋包吗?还是各种名牌首饰化妆品?
真正的奢侈品是享受生活。是允许自己随心所欲、无需时刻惦记要做大事的美好时光。
所以,真正阻碍我们创作力的,是束缚感和无力感。作为一个人,要想奋力进去,就要应和宇宙的流动。不要压抑享乐的能力,也不要拒绝生命中点点滴滴的小礼物。要舍得为自己挤出时间,为自己腾出空间。自共读开始,我便每周抽出半天时间,把孩子交给家人,自己则离开家,去书店也好、去咖啡馆也好,甚至只是在楼下的奶茶店点杯甜品发发呆也好,将自己从家务中解脱出来,让自己拥有一段完全的彻底的不被打扰的时间。这是我给自己的小小奢侈。
而对于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神”,我一直抱有疑问。或许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又或者是语言不通导致的翻译误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我很难理解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真正信仰的神”、“心甘情愿去追随的神”。这位“神”是指宗教意义上的神明比如上帝、佛陀?还是仅仅是一种指代,用来代表我们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作者指的是一种信念吧。“只要用心去呼唤神的救助,就会得到神的回应。”当你决心要去做一件事时,你就会全身心去投入,这样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助你,自然也会得到神的回应。关于这点,这一周我颇有体会。上周末我看到简书谈写作专题招募社群管理员,考虑了一下,还是报了名。因为之前报过运动健身专题,结果不了了之。对于这次报名,其实也没有报太大希望,但心里还是很希望能够入选的。没想到周二收到了确认入选的回复。算是这一周最为惊喜的收获吧。当你真的想去做一件事,就真的会实现。
决定我们行为取舍的不是神,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宁可尽量切合实际、合乎情理地审慎做事,好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神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运作这个世界似的,也不愿试试就算天意不允许,正当的随心冒险会带来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