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房间》读后感                      ——十五岁的清澈、二十五岁的冷漠、三十五岁的葬礼

我是无意间看到这本书的,《海边的房间》,黄丽群执笔。关注的港台文学bot街区的片段是“周雪想起了西部电影中烟视媚行的尤物,这样倚在酒馆门口,她的两个情人背对背默默倒数。啊现代人懂什么爱情,爱情就是你死他活,石榴裙子是红色的,爱人的血也是。”

当时看我以为作者写的真是爱情,好热烈的文字,和港台作家一贯喜欢的淡淡地秋风扫落叶,用“士多啤梨”这样的字眼去衬托情啊爱啊的不同,把爱里的痛赤裸裸摆在台面上写。我又想幸亏她是港台作家,有前面那一句话,不然这句话如果从郭敬明的笔下写出来,就会是另一种品味。

于是我把这本书搜来看,是短篇小说合集,这段话隶属于其中一篇——《决斗吧!决斗》,看到最后我想为她哭又想为她笑。“而这两人,一个抄拐杖锁一个握扳手,怎么没有打呢?如果他们不决斗,她该怎么端庄有风韵地在牺牲者上放一朵玫瑰?又怎么扑到故事里负伤的飞将军独子身上娇怯无力泪流满面?周雪用手指扒梳头发,抚平裤带跟袖口的皱褶,知道自己一生再不会像这样一刻感动,所以也没有注意交通警察打着哈欠从路的那一头远远骑来,也没有听见路人的谈论与笑。脑中许多许多张脸,她没空管她们是谁,只是在心里好专注好恍惚,好热望又好冷静地喊叫‘决斗吧!决斗!’”。如果只读前半部分,我要反驳哪里会有这样的爱,可读了后半部分,再翻回去看,好具有迷惑性地文字,差点把葬礼变成婚礼。看完会觉得:哦,原来所有人都是爱情反派。

    这本书里没有任何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穷途末路,愤世嫉俗,虚与委蛇,甚至有些面目可憎,可又恰如其分的让我看到许多人,找到了许多人和我自己。在书里生命把我们愚弄蛊惑,却仍然让我们心醉神迷,又告诉我们在书外所有人也一样精神恍惚,蒙混过关,你的痛苦也并没有多特别而已。城市里每个人都觉得曾险些脱离世界,游离边缘,正处于人生险境。“要是有个人来爱我就好了”、“若是为了那样的人,我可以搏上性命”,人们都在这么说,可人生一直都是这么痛的,爱也不是美的,爱也有可能丑陋,畸形,或者带来永不停止的痛苦,“即使这样还要爱吗?”,也没有人再回答了,作者把命运比作一个巨大轮盘,有一些小机关。于是大家就只是在人生中行走,目的地是死亡,把爱寄托在猫,房子,出租车司机和海边的梦里,不断重复着有爱就能被爱地跟着别人行走而已。

我好喜欢那篇《无物结同心》,两个共枕而眠的人做着相同的会消逝的梦,却在醒来后亲手埋葬自己的梦。无人觉得自己的乐园寄托在这个相处了很久的满身污糟、缺点集合体的人身上,可事实上他们都转身朝乐园的反方向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她没有十五岁那样随心所欲的爱了,也不会把二十五岁的冷漠尖锐宣之于口,说不定像《入梦者》那样全世界最讨厌的人是自己,可她没法抗拒爱呀,爱还是在梦里像涨潮一样袭来,可她已经没有那样一副躯体去承受了。好像我在剧本里写角色,当她可以盛满爱时总觉得不够满,后来过往如沙堡倾塌版流走,才后知后觉原来我也有过那样流泪的时刻。

之所以用“她”举例,是因为这本书描写女性的视角很有趣,是一些在惯有的男性凝视下自我意识的反向催生,在别人否定作为女性“劣势”一面前先一步否定自己,于是牺牲青春牺牲爱情牺牲理想牺牲自己,为不知道什么献祭。社会强加给女性的耻感太多,以致在按摩时不能像隔壁男人一样“嗯嗯闷叫”几句,为讨好同为女人的上司编出一个绚烂的悲惨背景,母亲无端会和女儿作比较。无论花裙或西装裤下好像一颗腐生菌子,缠缠绕绕烂成一片。第一次看时觉得悲凉,再看就分不清这些自我压抑是外来的还是女性自发的。十五岁时渴望爱且享受精神胜利于是在清凉松快的描写下变成继父的藏品(虽然究其是继父病态的意思)。二十五岁冷漠到“别人身上的苦头,尝起来舌根甘甜。”从头到尾演雌竞独角戏,到最后自己给自己致了谢。三十五岁已经开始变得毛骨悚然,靠一只猫表达希望愤怒与极端,年轻时还能感受到痛,全身的神经末梢打到最开,可三十五岁只能像她食掉猫咪一样自身价值被生活食掉,连痛感都没有,谁来救她,无人救她,只能一手抱着身体一手挖坑把自己埋葬掉。其实这就是原本的群像,戏里戏外,只活这一次,她们的经历比书都精彩,生命比光都刺眼。

所以像ALEX老师所说,文学也许是私人式的讣告,是一种存在于历史中的幽灵,它不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只去尽力表现角色在纸面上传递的求而不得的痛苦,以及漫长坚持下的微小胜利。它必须被质询,被抵抗,被同化,被平庸,才能死后复生,从而不在死亡。这或许也是这本书乃至所有作品存在的意义。

无论如何抱着爱死一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