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这件事情的自我批判

图片发自简书App

践行403天,作业交了48篇。

写作业用公众号或是简书,公众号的文字会用心一些,写了改,改了再改,定稿了再排版,基本上完成到完美需要2天时间。时而到了交作业没有思路,或者真的很懒得去改版的时候,就用简书,方便快捷。

公众号发表27篇,简书发表20篇。

恩,看来1/2的文章还是用心写的。


输出倒逼输入,保持节奏的输出,提升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大多数人来到007的目标和期望。

一年的时间很快,写着写着,突然好像就写进了死胡同。

最近每每到交作业的时候,无从下笔,内心也想偷个懒,耍个赖,可是又明白,这样的偷懒和耍赖得来的作业毫无意义啊,不完美的内容何必自勉完成呢。


写作,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给自己看;

第二阶段,写给别人看。

写给自己看,是满足自己倾诉发泄的需求,目前这个社交状态,大家都很忙,谁有空一直听你叨叨叨?所以,这个阶段类似于写日记,内容、排版、话术自己开心就好;

写给别人看,则是进阶阶段,满足读者认为的刚需。就类似于李笑来清楚的知道词汇不是学好英文的刚需,却依旧出了《核心词汇21天突破》并且10年畅销。

自我评价,我还处在写给自己看的第一阶段,总是喜欢写一些感受和道理而并非理性存在事实,并且只要自我舒畅,容不得他人不理解的批判。所以曾出现了因为写一篇文艺而无实质内容的文章被他人评判不理性,而思维激烈冲撞的状况。

我从不觉得我错了,我也不觉得他错了,我们思维碰撞但并不是发生激烈的争吵,可是这件事情使我明白了,我的文章没有给别人带来任何实质意义。

“读者思维”是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过渡。

所以在点评以及写文章的时候,我会更注意段落与排版。


大概这就是症结所在,

写给自己看,没有灵感就很难持续。

写给别人看,则是理性持续输出。


卢思浩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者,从最开始看他的《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到微博到公众号,每每烦躁的时候,看他的文字就会安静下来。

他的文字温暖而有力量。

他说,
读书的回报周期远比想象的长,一本书不可能改变你的生活。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因为在很久以后的某一天,当你遇到一些事情时,你会发现你的处理方式,你的心态,你的想法,可能来源于你之前读过的一本书。

写作也是一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