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我放了很久很久,一直舍不得动笔,一是没想出个所以然,再则是怕自己没有那份心气。
毕竟,幸福可是个很大的题目啊!纵使只是一场对自我的问心之旅,我也不想随便胡诌一通。
每当心中一时感到空洞,便容易泛起对生命对世界的问询,而这探询也无非这几个“圣问”,“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有什么意义?”,“幸福是什么?”等等。
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这些时期,诸多贤人智者也都给出过自己的答案,但我依旧被其困扰许久。
直到读了那本《象与骑象人》后若有所思,读完两遍后似有所得。
1 什么是幸福?
先从这个问题入手吧,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百度幸福的含义是:
幸福,是指一个人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并不与快乐、满足、方便划等号。
在一句话定义之后还给出了更进一步的划分:
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有,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我觉得百度解释的很通俗,也很精准,精髓就在于“满足”二字。
而且幸福不是一个动作或者表情,而是一种状态,一种情绪,一种能影响到你生活其它方方面面的核心。
在书中(《象与骑象人》,下同),它的副标题虽然是“幸福的假设”,但却并没有给出自己对幸福的定义,我估摸着作者就是想让读者以通俗的看法去理解,亦或者,它整本书都只是给我们解释幸福的假设,至于幸福本身,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2 为什么我感觉不幸福
分裂的自我
圣徒保罗曾说:“情欲与圣灵相争、圣灵再与情欲相争,而这两者永远彼此相敌,使你不能做你所愿意做的。”
该书作者乔纳森·海特则用现代心理学将这个想法再度解释为“人的心理分裂为若干部分,不同的部分会引发冲突。”
所谓分裂成的不同部分,大家肯定都有诸多感触。
弗洛依曼也发表过自己“本我(id,即享乐的欲望,各种欲望纠缠,总想及时行乐),自我(ego,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与社会规范)”的理论。
而人类“心理”到底分成了哪些部分,书中概括为以下四种方式:
1,心灵与身体。
最典型的例子如同情欲对身体的掌控,男人对某个部位的掌控肯定很有心得。
2,左脑与右脑。
经过医学对脑神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左右脑各自对身体功能的掌控体现在不同方面。
3,理性与感性
你知道睡懒觉、拖延不学习对长远发展来说肯定不好,但你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做最正确的事情,而是去做最舒服的。
4,控制化与自动化
人的心理有两套处理系统在运作——控制化处理过程与自动化处理过程。自动化处理过程包括潜意识、肌肉记忆、神经记忆等,处理你的呼吸、眨眼、做梦、走路等等不需要你去思考也能执行的事情。而控制化则与之相对应,处理那些需要你做出选择并思考如何去做的事。
而上述的分裂往往会带来许多通往幸福的障碍,如无能的意志力、心里干扰、冠冕堂皇的理由。
为什么不幸福?
古罗马著名帝王哲学家马克·奥勒留(著有《沉思录》)提到过,整个宇宙就是无止境的改变,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佛教的佛陀也有过相似的话语,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这两句话可以引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本书的思想核心之一: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我很喜欢这个概念,这句话也从一定程度真正的改变了我对人生、对生命的态度。
当时我陷于对未来的担忧与身边人对我的期望的泥潭,不清楚这样清晰明了的人生有什么意义,物质金钱享受繁殖,一切的一切被世间几十亿人重复的经历一遍又一遍,我何必再去走这一遭,何不早点去看看亡者的世界?
然后看到这句话后,我的想法变成了万物皆备于我,唯心主义有什么不好,享受快乐就完事了!自此,我变成了一个七分唯物三分唯心的人。
别人的期许,世间的现实,都只是外界对我传递的信息,而不是我自己要为之遵循的准则。我的生命、我的思想都由我自己把控,我改变不了世界,但能选择自己的心灵道路。
听起来有点像阿Q精神胜利法,但那又如何?
如果是我自己的想法造成自己不幸福,当然要去改变。
不幸福的原因
说回书中的事情吧,乔纳森从心理学方面总结了三个令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
1,情感启动效应
该词意指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值(即在评价上一致时),与具有不同效值(即在评价上不一致的刺激时)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的加工会得到促进,即加工得更快、更准确。
行,我知道你看到上一段偏专业话肯定有点糊涂,它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你潜意识对某一类事物存在的固有印象,会让你再次看到该类事物时更快的感受到更强烈的情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喜欢计量表”,比如你讨厌血,大早上点开手机看到一个很恶心恐怖的满是血浆的视频,这时候你的心情会很糟糕。而当你去餐厅吃早餐,结果发现旁边一个人餐盘里放了满满的血红色的番茄酱时,恐怕你的早餐已经不用再吃了。
2,负面偏好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需要心理治疗,一种是要让自己紧绷起来的人,一种是要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人。
基本大多数人的心理都藏着“负面偏好”,即人们会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
比如一颗老鼠屎能坏了一锅粥,比如纵使一个人救过20个人,但当他杀了一个人时,你会怎么看待他?
你健康时候毫无知觉,但一点点牙痛瘙痒却会浑身难受。
有些人对负面消极情绪的敏感程度较高,那他的情绪波动可能就很难把握了。
3,强大的遗传基因
悲观的心态,其实真的有可能是遗传的。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个性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塑造的,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先天遗传在其中占据多大比重。
作者通过对双胞胎和其他样本的研究得出结论,基因对你的每一种个性特质,都有做出一定的贡献。
你的情感,你的心态,可能真的是一种家族式传承的风格。
以上三种原因是作者从生理基础上解释的不开心的原因,当然还会包括许多情况,比如病痛转变的心态、嫉妒引起的愁绪、外界评论带来的烦躁等等等等,这些都可以总结为是一时的心理状态变化,而不是“幸福”这个长期情绪的原因。
这篇文章是我对《象与骑象人》第一二章的读书笔记,仅记载一些阅读感受和重要论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