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清明,不管大人小孩都会想起被我们铭刻在心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气,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晋献公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的“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也说的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再后来,人们又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含义,把古代上已,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合并起来“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而得名。
老人说“早清明,晚寒食”,清明祭祖扫墓一定要提前去,四月一日,我们姐妹三人提前约好,早早准备好了菜,糕点,油饼,水果去上坟,最早的清明是禁止烟火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老人们就一直告诉我们“死了活着是一样的”,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让我们从小遵从了这种民俗文化,现在的人都说是“迷信”。其实我们自己心里清楚,也知道要文明祭祀,但这种祭祀方法不是一下子说不弄就好像能改的。
连着两天细雨绵绵的春雨,气温下降今早飘成了翩翩飞舞的雪儿,真是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一如人们的心情。有着潮湿的心,阴郁。许是被我们的虔诚感动,到了坟前,雪也停了。依着老例开始祭奠,我们供了香,斟了酒,然后在坟前搭建的简易炉盆里放了些柴火,(我们的坟墓都是在茫茫戈壁滩)上面放上了各自为他们做的好吃的,边放边碎碎念,让他们来吃这个那个,似乎真的就在眼前吃饭一样。慢慢地把吃的,喝的,冥币纸钱一点点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慢慢变成白色的灰烬……
小时候,傻傻的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大人们哄我们说出远门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亲近的人开始走了才懂什么是死亡,让我们是那么的恐惧,惧怕人生无常,直到自己也愿意带着虔诚的心劳碌奔波的身心祭祀自己的祖先。日野原重明著写的《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中“死亡是怎么回事”说,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但因为我们常常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所以在我的记忆深处,他们似乎比在世时更为鲜活。这让我们明白,原来人死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会已更为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比如现在,人们在坟前焚烧,看着那一点一点跳动的火焰,会更加难改这种古老的祭祀方法,就如我们的亲人们就在我们看不见的身边,我们对着他们诉说现在家里的一切,喜怒哀乐,祝愿…最后毕恭毕敬的跪拜默祷!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认清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说只有当你站在坟前,站在那里,你才知道“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特别赞同,还摘录收藏了下来,是这样说的:“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才明白了: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清明时节,教我做人。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这两个问题也是古今哲学的两个中心。
“思念像一柄刻刀,在他的灵魂深处铭刻出了那永远不会忘记的容颜”,平日里也许时间推移会淡忘,但在这节气里,这个雪纷飞的清明,那记忆犹新,更加缅怀他们,大里说,还有用无数用生命换回我们今天生活的先烈们,为了我们生命安全而牺牲的医护人员,消防官兵等等,我们也不能够忘记他们。“勿忘初心,砥砺前行。无愧逝者,不负生者”也成了心里面最好的祝愿!
清明时节,扫墓缅怀先祖,也踏青赏花!记忆,希望,爱!
“清明”随笔,记录自己的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