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把自己当成孩子强有力的保护伞,要有“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勇气,让孩子学会独立去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健康而美满的人生,给孩子独立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处理自己的事情。
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做了一个有关土著居民对子女抚养与教育的研究。他观察了当地人家庭和部落教育的情况,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母亲在孩子4岁以前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但等孩子满4岁时,母亲突然对孩子置之不管了,就像路人一样。孩子饿了要吃饭,母亲不理;困了要睡觉,母亲不理;冷了想要衣服,母亲还是不理。即便孩子哭闹,母亲也充耳不闻。于是孩子不得不自己找吃的,找地方睡觉,找衣服穿。这时候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谁都不能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独立生活,人类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教育的文化中断现象”。
生活在原始狩猎和采集社会的土著居民,他们的物资贫乏,只有那些意志力坚强、能够独立生活的孩子才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那些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则会被环境所淘汰,这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与生态环境互动所形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推动孩子独立生活的教育方式也十分盛行。美国的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灌输一种独立的思想。他们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每当全家外出旅行的时候,不论孩子多小,他都要背一个小背包。有些人问这是为什么,美国父母总是这样回答:“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让孩子自己学会吃饭、穿衣,尽管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吃饭会撒得满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不齐,但是,孩子也能在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父母不用可怜年幼的孩子,也不要对孩子过分求全责备。父母要放手让孩子独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孩子只要愿意做,父母就应鼓励他,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确实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有时候,孩子也会好心做成坏事,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能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说:“我说你不行吧,下次叫妈妈来做!”这样,不但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还会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明智的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能力有限,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各种需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对于孩子遇到的困难,父母不要立刻就帮忙,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去解决。比如,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不懂时,父母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可以与孩子一起查资料,让孩子自己从书上去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失败,需要父母给予他不断尝试的机会。父母应该让孩子独立活动,不断尝试新的事物,有自我表现的机会,独立地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当孩子最终达到目标时,会觉得来之不易,从而获得一份与众不同的满足感。他会因此而骄傲,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