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喝酒吃肉,我在北方的寒冬里吸霾吃土。
在经历了毕业话别、假期出游、恋爱分手后,终于还是碰到了研究生世纪难题——一个人。
“如果你发现很久了一直是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或者去上自习,别在意,研究生里一个人是正常的。”研究生准则第九条如是说。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喜欢做计划的人,而且是那种只享受制定计划的过程却基本不去实施的人。
初三暑假通过各种途径扒拉出“优秀高中生养成条例”之类的种种目标计划,用工整、做作的字体抄写在小纸片上,把它们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贴在洗漱台前的镜子上,以示提醒。
然后近几年最大的一次计划制定就是在本科毕业后的那个暑假了。依旧通过各种途径翻到所谓的“研究生六十四条准则”,依旧工整、矫情地抄在了三页A4纸上,画上句号的那一瞬间,满足地像是完全将“六十四条”融于躯体,化为血液,渗入思想。理所当然地以为研究生生活不过如此。
然而,从不知道还有吃土的存在。
在北方,有土。但在有山有水的北方山区,吃不上土,高级套餐只有雾霾和记忆中弥漫新鲜羊屎味儿的山风。如今,羊儿们不知去了哪里,只是近半年后山上开的烧烤部落热火朝天。
我的告别校园的同学们已经在喝酒吃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而我在学校吸霾吃土的康庄大道上也是越走越顺了。
上课、讨论,读书、思考,刷博、看剧,抛开吸霾吃土。。。呃,还真舍弃不掉。一个人可不就只剩下吃土了。
心态变了,对待人事物的情绪也变了。对自己以外的一个人产生了依赖就像爱上甜品的感觉一样,抵抗力下降,成为戒不掉的毒品。习惯了他们的味道,便贪婪的希望可以继续品尝。
可人们终会离开,最后还是会变成一个人,变成一个懒得尝试新口味的人。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意识到自我的平凡,不再以世界中心自居;第二次是意识到自我的局限,明白量力而行和无能为力;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就算是无能力为之,也会去放手一搏争取一番。
没有专门去找这句话的出处,有些话谁说的不重要。就像吃饭,跟谁吃有时候确实不重要,只要不是一个人。
美食只有在分享了以后才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有家快餐店推出了一份味道不错的单人套餐,有正餐、有水果、有甜点,分量刚好适合一个人用餐。因为餐馆里好多独自吃饭的人,所以一个人吃饭并不会感到尴尬,于是说故事的这个人就盼望着每天可以到这家餐馆吃饭。可好景不长,餐馆倒闭了。
虽然不清楚其中缘由,但是这份单人套餐终是无法让人体验到就餐乐趣的。或许前几次来这边觉得一个人也可以吃得很丰盛,日子久了,即便习惯了独自用餐,心里也是无法明朗的。
舌尖触碰食物,味蕾激发出的快感体验让人流连,分享在朋友圈必定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来的直观。同你分享食物的人参与你的生活,感受你最直接的情绪,双方的情绪进行着及时的反馈,吃饭才可以称得上吃饭。
一个人,只能是填饱肚子喂饲料。
我从来不喜欢独自吃饭。在家如此,在学校也是这样。
开学第一天仅仅是报到、认识舍友这么简单吗?最重要的事情是结识饭友!
四年前的九月十五号,我坐在刚铺好的上铺床上安静地看着依旧忙碌整理生活用品的舍友们。六个人的宿舍,四个人来自同一座城市,那么我要不要去跟也是一个人的X小姐一起吃饭?心里正盘算着如何解决晚饭之际,X小姐的朋友来找她玩了。。。完了,第一天就要一个人吃饭了,绝望地盯着天花板发呆。
“去吃饭吗?”
Z姑娘甜甜的声音充满温度,我的心情瞬间也明亮起来。
不用为饭友发愁的日子很美好。
孔子说:食不言,寝不语。可我吃饭的时候最喜欢巴拉巴拉东扯西扯,聒噪地聊着吃着,氛围很好,感觉很好,胃口也很好,以至于那段时间总是与减肥无缘。
现在的确瘦了些,但是吃饭的乐趣已经不在。
所以,为什么要吃土,一个人吃饭就已经很难过了,还要残忍的让我开心地吃土。
吃土不开心,吃土豪才开心,跟土豪吃饭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