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遇了,在春寒料峭时。
我们相遇了,在骄阳如火时。
我们相遇了,不早,不晚,这值得回味的流年!
今日话唠先生又踩着最后五分钟的点去讲台上了,我忽地想起了上周发生的一件小事儿。那天晚上班里的氛围有些异常躁动,晚自习最后五分钟,这只小猴子(与话唠先生是同一人)还是按捺不住地跑到讲台上,似有非要推心置腹一番的架势。他说他今天彻底醒悟了,想想以前气我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都记得,真是觉得不该!要说声对不起!我有些愕然,也有点儿感动……
初次遇见这帮孩子,应是初春吧。半路接班,我满心欢喜的走进教室,与他们分享前不久外出开封学习的关于语文学习的经验,并让其写出来自己在语文上最薄弱的方面,我愿与他们一起努力。他们诧异,又似有些欣喜。与前任职教师相比,我极缺乏教学经验和课堂机智,在摸索中前行的我,渴望与他们共同成长。
第一节课轻松,民主。
哦,或许这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是个愉快的开始。
噩梦还是来了,一种无形的对抗在教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开来。讲课声起,说话声就起,讲课声落,私语声也落,执笔板书时,哄声一片,转身寻凶时,又哑然无声。审作业未交时,态度搪塞;抓课堂典型时,神情骄横;呵,那段时间,菜不香,饭无味,说实话有些抑郁,这一点儿也不夸张。想想近几年带过的学生,从不曾有他们这样油盐不进的。我实在想不通,我怎么就和他们不对付了呢?是我不够严厉?现在去想想,在那段时间里,是我教学生以来“最严厉的一段时光”嗯,也是最狼狈的一段时光,犹如站在墙角无力独舞的泼妇。是我不知变通么?每次学习新的课堂理念,我试着内化,慢慢尝试,可哪一次不是无功而返?在起哄的氛围里,我的前进举步维艰。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那些个女孩子们,她们努力跳出沼泽地和我保持着课堂互动,和我统一战线,用行动告诉我,鼓励我,我在课下,在每一节课上花费的功夫都是有意义的。
(直到现在,我最爱的还是她们。她们善良,正直,有主见,她们自律,慎独,有梦想!所有的偏爱都是该得的!坦白讲我不讨厌他们每一个人,但我讨厌某种氛围。)
终于挨过去了——两个月,漫长的两个月!春寒料峭时,我遇见了他们,这是一个比寒冷更冷的早春!
或许放到任何一个组织里,我尚能算得上一个听话的员工吧,性格使然,就适合这样淡然一生,不必恐于交际,亦无须烦于周旋。可这次不知哪来的勇气向领导提议——我想换班!尽管现在再说起这件事已云淡风轻,甚至觉得有些幼稚,但当时这个想法一直萦于脑畔,是从放假之始,至开学之际,每离见他们进一步,这个想法就更加强烈一些!
终于等到开学了,终于向领导表明心意了,终于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了,终于,可以不再煞费苦心地和他们做无谓的“纠缠”了,终于,终于,呵,满心的期待终于还是破灭了……
还是破灭了,我的满心期待,我的重头再来……
我们又一次相遇了,在这个骄阳依旧如火的的9月。同样的教室,同样的他们。同样的我。同样的我们!
嗯,没错,是——我们!
或许是没了逃避他们的丁点儿希望,倒更有了越挫越勇的“悲壮感”!其实静静看他们时,我会反思自己:他们,个性鲜明,但本性皆善,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状态,根源恐怕还得从我自己身上寻。他们是起哄也好,是发自内心的讨厌我也好,我要试着欣赏他们,我要慢慢喜欢他们,我改变不了他们,就改变一下自己对他们紧绷的态度吧。我试着在课堂上幽默些,放开些,试着情感上有偏爱,制度上有原则!试着改变一下讲课方式,补充更多他们在课本里找不到的相关有意思的知识,我试着更加坦诚地说,这一道题我还真不知道,我查明白了再告诉你!试着在认真地呵斥他们的不作为时,也真心地赞美他们在某一方面的进步!嗯,适度赞美他们,他们便悄然间成为你赞美的样子!当试着喜欢他们的时候,也会真的喜欢,因为无端的憎恶会遮住发现美的双眼!
时间忽地变得轻快起来,我眼里的他们变得越来越好!那剑拔弩张的灰色时光,就尘封吧!
骄阳似火时,再次遇见,别有一般温暖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