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给“局内人”:精英拯救舆论
在阅读本书时,不难感受到李普曼对普通民众失望的情绪,他认为要实现民主政治通过舆论是不可行的,因为舆论本身是不可能的,或者是非理性的。在李普曼给舆论下的定义中,舆论的形成是由决策者通过制造同意、制造模糊的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手段,将公众的情绪和意见进行选择和加工,最后整合在一起的。那么,他认为要怎样才能使得社会合意达到一个理想状态呢?
“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想象会有这样的前景:所有人都能清清楚楚地明白整个无形的环境,从而在全部政府事务上自发形成明确的公众舆论。”
李普曼不相信民众,不相信新闻媒介,他试图将拯救舆论的希望和重任全权交付给社会精英们。在他看来,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一个分析和记录系统基础上的社会团体,在于摒弃全能公民这一理论,在于分散决策权,在于通过可比记录和分析去协调决策。正如他提出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概念所示,前者指少数的决策者、管理者,有着对外部世界观察和探寻的条件;后者指没有时间和精力,缺少理性判断的能力的一般的公众。他提倡让那些为数不多的人才、精英发号施令,决策国家大事,并且通过宣传来引导“局外人”的情绪和意见,以此达到操控舆论的效果,即所谓的“精英治国论”。
在受到决策者的宣传和影响下,公众往往会相信最终整合出的意见(即舆论)是遵循了他们原来的想法和意见,做出的决策也是在征求了他们的同意之后进行的,让他们相信这是对自己利益最好的维护和保障,这样的方法从表面来看似乎能够实现政治民主和社会稳定,但他过分强调了民众面对决策的消极被动,对于公众能力的态度过于悲观,因此这一点也饱受诟病。
三、评价与总结
“恐惧固然令人心惊胆寒,但恐惧绝非无所不在……你完全可以对子虚乌有之事感到绝望,比如绝望于自己会长出三个脑袋来;但是你绝不能对未来的愿景感到绝望,因为这种愿景存在于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美德中。此外,如果你目睹了过去十年间人类社会的一切罪愆,却始终未曾真正看清世界上那些活生生的人,未曾体验过让自己心醉神迷、憧憬未来的时刻,那么,就连上帝也帮不了你。”
文章前面已经提及了李普曼及《舆论》一书对于新闻传播学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以及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故在此处不加赘述。通过分析舆论思想的源流和不同学者的观点,舆论从最初被奉上神坛,到出现质疑,再到公共领域的重建,最后实现舆论价值的回归。可以看出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政治生活、公共事务中的角色也在变化,而且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李普曼的舆论思想开拓了后人审视自身与所处环境的新的视角,对当代社会中的许多传播现象仍然能够诠释。
同时,它也影响着中国当代的政治生活。我国的“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对西方舆论思想的借鉴,我国也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学者参与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观,并获得了很多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针指导下,我国政府积极引导人民参与政治生活,而舆论作为可以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有力武器,必须保证其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
如今互联网的发达、公民对政治参与热情度的提升和舆论表达渠道的增加更是为合理引导舆论增添了难度,但正如李普曼在文末所言:“恐惧固然令人心惊胆寒,但恐惧绝非无所不在”。
在现实社会中舆论形成之难使得它近似虚无,但明知不可为而为,抱着对未来的愿景,永远不放弃追逐平等自由的交流,不放弃探寻人类社会理想中的舆论,或许才是破解舆论这一难题的唯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