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往往很容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面这些因素是否影响到你了呢?
假如你是一个善于唱歌的人,和一群朋友在KTV唱歌,朋友们都很期待你的表演,这时候的你往往会唱得比以往更好;又假如你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要在公司大会上演讲,效果可能就会比较糟糕。对于那些简单的、熟练的行为,人们在有旁观者在场时通常能做得更好;但是对于那些复杂的、还没有掌握好的技能,人们在有他人在场时则会表现得没那么好。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易化”效应。
这种来自于他人在场时个体产生的唤醒状态,也会在其他人并没有实际在场时,让个体受到预期的他人评价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意别人的眼光”。比如你一个人在房间里拿着手机软件练习唱歌,发挥得很不错。突然有一天,你清楚地听到了隔壁邻居稍微大声一点的谈话,意识到你们之间的隔音不是那么好,从此你练歌的时候心中总有顾虑,发挥也就没之前那么好了。
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就是当人们作为群体的一员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像自己独立完成时那么努力。比如参加拔河比赛,如果是一对一拔河,相信你一定会比组对组的拔河更卖力。这一现象被称做“社会性懈怠”,也被理解为“责任分散”。当个体独立行动时,需要对结果负全部责任,而如果最终结果所负担的责任会在群体成员之间分散,群体中的个体就会相对懈怠。责任分散会对决策和判断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这里有个非常经典的案例,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曾发生过一起酒店里女生被绑架,呼救却无人帮助的事件。事后微博上许多文章倡导这样的做法:在求救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而是喊“那边戴眼镜的先生,求你帮我报警”,甚至是直接毁坏他人的手机等财物——其实就是用来避免因他人的社会性懈怠而使自己不能得救的事情发生。
当我们在面临选择时,我们更愿意和那些观点和能力与自己接近的人做比较。同学聚会后,看到别人谈论结婚生子的话题,我们不免会去想,高中同学都结婚生娃了,我是不是也该结一个或生一个?再比如,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去献血,你觉得抽血可疼了,当同伴说“不疼”的时候,碍于面子,你也跟着说“不疼”。离奇的是,在这种比较下,不仅是心理上觉得“不疼”了,连生理上也觉得不那么疼了。这种现象则被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当一个群体具有凝聚力而且不受外界影响的时候,群体忠诚和从众压力就会导致“群体盲思”,这是一种来自群体内压力的“退化”。在中国,很多小地方依旧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整个村,甚至整个县城都认为女人必须生到男孩为止,这并不是文明的象征,却被这里的男男女女所信奉。就连当地的女性,在我们看来是“受害者”的人,也把“生儿子”作为自己的生育目标,这就是典型的群体盲思。避免群体盲思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正式任命某位群体成员担当批评者的角色。
除“群体盲思”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影响因素叫作“少数派影响”。意见一致的少数派也能对个体产生显著的影响力,即使少数派不是特别强大或者没有很高威望。但这一现象出现的前提在于:少数人的意见必须保持一致和稳定。
人类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因此,任何时候要对人们的决策和判断做出全面的解释,都必须把社会因素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