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洞察人性》,这是一本个体心理学的著作。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
在书中,阿德勒提出了人的行为依据,分析了童年经历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探讨了行为模式应该如何平衡个人动机和社会规则。
1.听书笔记
01)人性是人的诉求,不同的诉求支配着一个人不同的行为,而人的性格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综合体。
人的诉求分为表面诉求和根本诉求。表面诉求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行为的简单解释,而行为背后最根本的诉求才能称得上是人性。
02)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指这个人为了实现他的根本诉求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
行为习惯是洞察人性的一把钥匙,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人的根本诉求。
03)性格的形成受到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的复杂影响,并且具有明确的目标。
成长经历一帆风顺的人,和历经磨难的人的性格会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每个人性格的目标虽然相似,但追求目标的道路却各不相同。
04)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自私型性格和社会型性格之间寻找平衡。一个人过于自私会慢慢和现实脱节,变得孤立而病态。而一个人过于无私,过于顺从,同样会让自己的生活走向极端。
05)之所以要了解洞察人性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的性格调节,让自己的性格更加符合社会规则,变得更加乐观、坚强、平和,既不过于偏向自私型,也不过于偏向社会型。
2.听书感想
这本书全称是《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洞察人性》,首次出版于1918年,距今已经有100多年。
1918年的时候,直到11月中旬,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结束。
此后100多年中,我们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好些区域性战争,好几次经济危机,信息技术革命,有些国家成立了,有些则消失了。
百年时光,翻天覆地,已然是换了人间。
可是,人性却并没有改变,依然复杂如故。
阿德勒当时洞察到的人性复杂,自私型性格和社会型性格之间平衡的难题,时至今日仍旧存在。
过去如此,如今依然,每个人既有自己的动机、利益,也要考虑到社会关系、社会规则,尽力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不免有少数,做不到平衡,走向了一个极端,要么过于自私,要么过于无私。
无论何种的性格,有着怎样的行为模式,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复杂的。
性格都是多面体,我们可以学习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尝试去洞察人性,却不能直接去评判他人,或者尝试改变他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我们在心理学上都不是专业的,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学科,上世纪以来发展迅速,有很多流派,有各家之言,各说一词却也都有合理之处。
依据某个理论或观点,就给他人下判断,不免武断了些,很有可能弄巧成拙。
另一方面,人性复杂,性格复杂,成长经历复杂,每个人的行为模式背后,是他整个的人生经历及价值观,行为上展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贸然从行为去反推,过度揣测甚至主观臆断,那可能跟实际相去万里。
我们对于自己的经历全然了解,对于他人过去经历什么、当下经历什么,其实并不了解,所以不要妄下结论。
尤其是,不要因为自己懂一些心理学知识,或者自认为经历丰富、成绩突出,就有资格对他人评头论足,甚至不自量力去试图改变他人。
学习心理学,洞察人性,不是为了评判或改变他人,而是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他人的改变,是他人自己的课题;自我的成长与改变,是我们自己一生的课题。
每个人自己都知所从来,知道走过了多少春秋,迈过了多少路,才来到今时此地,洞察复杂的人性,也就看到了自己身上有哪些共性,深入探究能找出那些个性的东西。
然后为自己扬长避短去做尝试,培养更多好的性格、好的行为模式,减轻不好的一面,减少负面影响。
带着向善的力量,也不放弃铠甲,努力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又有锋芒的人,努力在做自己和做好社会角色之间达到平衡,这样才会身心平衡、工作和生活平衡、自由与限制平衡。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