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6·57)

【原书卷六·五七】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云:“适有亟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二星实荷再生,感非言罄。”予舅氏章升扶见之,语先慈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词哀如此,急宜与之。留其诗可,不留其诗亦可。”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伺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南先生其益我不已多乎!

四书、五经,音sì shū、wǔ jīng,四书即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盖由微言大义,故常与其注书《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合集。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五经之名则早始于汉武帝之时,向为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学之书经。


业师,音yè shī,对教授过自己的老师的称呼。《红楼梦》第七回:“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蔡元培《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我的业师,是一位老秀才王子庄先生。”袁枚的业师是史中(1683—1732),字玉瓒。杭州人。

张自南,袁枚塾师史中的朋友。其他不详。

亟需,音jí xū,意思是急切需要,侧重强调客观上的需要和迫不及待。与“急需”意思相近。

《古诗选》,汉代至元代五言、七言古体诗选集。清初王士祯所著,共32卷,分为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两大部分。五言古诗自汉代起,至唐代终,共17卷。王士禛认为五言古诗上接《诗经》,故两汉之作,几乎全选,魏晋以下,则选择逐渐严格,但也不废南北朝和隋之诗。唐代之选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意在“明其变而不失于古”。七言古诗自古歌起,至元代终,共15卷。对于七言古诗,王士禛认为“去三百篇已远,可以极作者之才思,义不主于一格”,因此所收范围较广。尤以杜甫为宗,称“诗至工部,集古今之大成,百代而下无异词者”。故于盛唐之外,杜诗别为一卷。并自言其选七言长句标准为“唐宋以下,善学杜者则取之”。全书共收作者约一百五十家,作品千数百首。以“神韵说”为宗旨,所选较为精当,大体上反映了我国五、七言古诗的发展情况及其重要流派的面貌,对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清·闻人倓为《古诗选》作笺注,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初刻成《古诗笺》一书。

押,音yā,此处为抵押、典当的意思,指把财物交给别人或典当行作保证而借款。

二星,音èr xīng,指二两。中国的老秤,十六两为一斤,在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具体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除这十三颗星之外,加“福”“禄”“寿”三颗星。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俱缺。

实荷再生,音shíhézài shēng。释义:实在是荷花再生,比喻已经死去的人又重新获得了生命。出自《旧唐书·列传·卷九》,屈突通:“但自惟畴昔,执就军门,至尊释其缧囚,加之恩礼,既不能死,实荷再生。当此之时,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许国家久矣。”屈突通,隋将。抗唐被俘,唐高祖李渊亲自解缚释放,并授兵部尚书。屈遂有此语。

感非言罄,音gǎn fēi yán qìng,意思是,感谢之情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完的。感:感谢。非:不是。言:言语。罄:用尽,用完。

章升扶,袁枚的舅舅。其他不详。

先慈,音xiān cí,对已故母亲的尊称。清·陈梦雷《绝交书》:“先慈恐不孝激烈难堪,遣人呼入家。”按:袁枚的母亲章氏,为“杭州耆士师禄先生之次女”,年20岁归袁家,31岁生袁枚。性情慈和端静,温文尔雅,知书达礼。其教育袁枚,自幼至长,从无笞督。以94岁高龄仙逝,时袁枚63岁。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解馆,音jiě guǎn。释义:1、旧时谓书塾停办或塾师解聘。蒲松龄《聊斋志异·房文淑》:“月余,邓解馆,谋与前川子同出经商。”2、指塾中休假。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放年学》:“儿童之读书者,于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