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并无一人的性格是完全内向或者完全外向的,实际上只是在这两个维度有所偏颇而已,如果有一个人对你说,“你是内向的”,你可以这样回应他,“你说的没错,但是我想你并没有真的认识我” 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都是应对外界的一种方式,并无高低等级之分,就像人人平等一样,性格也是平等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发现了,我们如今的社会仿佛更偏爱外向一些,比如父母更喜欢活泼一点的孩子,比如老师更喜欢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比如老板更喜欢会社交,会表现自己个性的员工。
美国是全世界最外向的国家,那里的社会被外向理想型思想主导着,大声说出你想的,即使是十分幼稚荒谬的,交际是最基本的技能。于是在美国的教会里,只有外向的人才能担当牧师,牧师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核,假如心理测试表明你不是一名外向者,则不能担任高级牧师,因为教会认为,信徒的忠诚往往与外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是否应该表现得更加外向一点,表达得强烈,来获取朋友、情侣、家人的认可?那么我们成了什么人了?那么我们应该改变别人的看法让别人理解我们,还是,真的我们改变成外向的人?心理学对从众行为的归因,其中一个便是:对偏离的恐惧。你害怕与别人与众不同吗?
我们拥有可以对自己性格暂时调整的能力,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性格的本质。换而言之,我们需要在某些时候对自己的性格调整一下,让自己看上去活泼一点,热情一点,这并不是对内向性格的否定。这不是对内向性格的否定,任何否定自己的人,他也许可以获得成功,但是他一定无法获得快乐。
性格内向和外向最大的区别方式就是其获取精力的方式不同,举例来讲,性格内向的人就像是充电电池。他们需要停止花费精力,并停下来休息,以便再次充电。对性格内向的人只需要提供刺激较小的环境。他们善于储存精力,这是他们天生就具有的功能。
性格外向的人就像是太阳能电池板。对性格外向的人来说,独处,或是沉思,就像是生活在沉重的乌云之下。太阳能电池板需要太阳来再次充电——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处活动以获得充沛的精力。像性格内向一样,性格外向也是一种个性特征。它不容易被改变。我们可以学着利用它,而不是对抗它。
内向外向区别的第二大标准就是对刺激程度的偏好不同,比如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交环境中,外向者会觉得很开心,但是内向者可能会觉得刺激太多,而产生焦虑或者恐慌的情感,以至于想要逃离。但是熟悉的环境中,或者只是2-3人的小型社交环境,那么内向者则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选择适合自身性格的环境--不会过度刺激也不会刺激不足不会感到无聊也不会感到焦虑,我们讲这种状态定义为最佳唤起水平,也就是甜蜜点。你的甜蜜点是你获得最佳刺激的地方,或许你已经在不经意间找到了它,想象你躺在床上读一本有趣的小说的情景,这就是甜蜜点。
外向者和内向者谁的领导能力更加好呢?研究证据显示:内向者当然也可以做好领导,林肯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有一个研究显示当员工处于一个消极的状态是,外向的领导做出的业绩会比内向者更好;而对于那些积极的员工而言,内向的领导带领团队做出的业绩会比外向者更好;这很容易理解,外向的领导者比较容易激发员工的活力,但是内向的领导更能倾听下属的意见,激发他们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