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期取证”是心密的一个重要特征。
克期,即限定期日之意。如佛祖与弟子结夏安居之时,限定期日,修行办道,以期证得佛果。“若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为百二十日,中期为百日,下期为八十日,安置净居。”《圆觉经》这段经文,指出在限定时间內(如七日、四十九日)通过高强度禅修突破瓶颈,达到明心见性的证悟目标的可行性。其哲学根基源自佛陀菩提树下七日成道的典故。两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宁碎此身,不起此座。”在第七日夜睹明星而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发,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发,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净土宗打七的理论依据。
心中心法是佛教密宗的一个很高深的法门,属于密宗九乘次第的巅顶——心髓部分。它不需要在外围兜圈子,如四加行、前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而直接进入正行,用印、咒,假佛力加持,打开本性,彻见真心。打七是克期成就的要法,大家每天坐十二小时,每一座修四小时,……因为我们多生以来,业障积习深厚,不消除它就不能开发智慧。第七天要坐十八小时,每座六小时。……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所以大家须于念来时即看见,不跟着跑。念来压住不让它起也不好,让它起而不跟着流浪即是。入定时,咒念不出来了,不要着意去提它,让它去,一提就出定了。但入定和睡着又不同。睡着了手印会散开,头低下,没知觉,咒不念了(这时要挺直腰,睁开双眼,提起咒,把睡魔驱走);入定手印不散,有知觉,咒没有了。这时看着它,如猫捕鼠,妄念一动即扑将去。妄念不起,只牢牢地看住它,看到最后,忽然能看之心与所看之境一齐脱落,就打开本来了。
——元音老人《心中心密法打七开示》
“打开本来”,就是元音老人用通俗语言讲的“内在炸开”,即经云“六根脱落”、“虚空粉碎”(“虚空粉碎”在禅道里是见性起修,在丹道中谓炼神还虚。)
心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克期取证”,它的要求非常严格:
1、千坐不断,断辄重来。
2、“百坐”后,要配合坐下“观照”,渐进佳境,直至绵密。
3、“千坐”中,不定期面师逼拶(zā强迫)锤钳,指认“本来”。
4、“千坐”中,闻思祖师“部分开示”并经老师开引,夯实见地。
5、日常看好身语意三门,勿起造作。(参学二祖的“观照的八个阶段“和“十种持”)
喏,把“某年某月某一日”的参悟笔记简摘一段:
子夜,风雨大作。
伴随着雷鸣声,空中几道闪电袭来。
上座,结印,持咒。
不久即有天人感应:
一股热流由“顶上”喷涌,再如天雨洒下(“身内”)……
心中一惊,不由自主地散了手印,用手捂住腹以缓解热流带来的(非常)不适感。
不知多久后,热度降低。
随机走动、融融温和。
最后通过双腿内侧,延伸至足心(踵),打成一片。
紫阳真人云:“修炼至此,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合,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
唯觉心窝与头部,十分清凉。
尤其,心窝处一个“空洞”亦豁然出现……
“慧剑当心刺,心亡法亦亡。”落地。
突然意识到错了!
师父讲过,一切顺其自然,不论发生什么事,勿惊勿慌勿喜勿怖,不着其相,无动于衷:只想“我”是一个“空中人”,一个“空中人”在向下俯瞰一个座上人,观看这个座上的木人傀儡即可——作如是观后,心绪顿灭!
“饶他为主我为宾”的实践落地,会了。
当下明白古之明师高徒的神问答:
“哪里来?”
“来处来。”(本来之地来。)
“来作甚?”
“伺候大师。”
这可不是客套和奉承哦,是弟子的恍然亲见:对面“空无一人”,“大师”只是一片真心,吾人已与之“相印”。(当下“识神退位”)故曰:“不识。”
“圣谛廓然,何当辨的?对朕者谁,还云不识。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清风匝地有何极?”
师(雪窦)顾视左右云:“这里还有祖师么?”
自云:“有,唤来与老僧洗脚。”
然而习气之下,心想还在时断时续,接连不断:
“为何热呀?”
“可重复吗?”
又错了,停!
经云“拟议即乖,校量即错。”
当下分明,这是“胎息”启动了,“虽从内生,却从外来”……
不知何时,身心一震:
堕落……升腾……放大……缩小……如坐过山车。
啧啧,越升越高,上不封顶啊!
会了。“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其内无人其近无我其远无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唯其浑沦所以为道”。
停止。身处“云端”。
“尔时,如来坐在空中”、“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会了。
开始下沉,深不见底。
啊哈哈,“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会了。“遍及一切处。”会了。
落地。打卡。
看“本地风光”:“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如来云:“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顶礼佛祖,佛子会了。
达摩云:“不识。”云:“非有非无非暗明,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应能识。”
谢了老祖,长见识了。
故而,诸君皆知佛陀初入道时,波旬来问:“汝功德谁为证明?”
佛陀手指大地,“坚牢地神,从地涌出,为作证明”——“坚牢地神”,又名“地天”。滤去这段经文的“神话”成分,用哲学语言表述,如来说得分明:“天地作证”。
于是乎,随着推开心扉,灯录与丹经豁然洞开:
“和尚承嗣何人?”
“我无人承嗣。”
“我自参。”
偈曰:
虚空问万象,万象答虚空。
何人得亲闻?木叉丫角童。
——《传灯录》卷十
“回光”又名“返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影里”何指也?
把《赵州录》把《六祖坛经》把“大释迦文佛尽世间解吐广长舌说三藏经文词义浩博茫若望洋”浓缩一下,也就这一个字了——“以字不成,八字不是。”圈里人不膜拜佛祖也膜拜这位“木叉丫角童”——膜拜到不能说、不可说,说即是住相犯规。
划重点吧,吾人全程只须:
以平常心待之,勿惊勿慌,不急不躁,维系正心、正念,是谓正观。
打比喻说,犹如少时去街头“爆米花”——“噼里啪啦”、“稀里哗啦”地整个就一个自动化。
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
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性命圭旨》太乙真人云
很多炼丹的师傅记了一脑瓜子的“口诀”,诸君请问可曾用上一条否?
所以伍柳曰“名是事不是。”
理论上是,实践中不是啊。
“龙女亲献佛,未审将什么献?”
师以两手作献势。
——《赵州录》
“如何是口诀。”
“近前来。”
师掷拂子曰:“会么?”
曰:“不会。”
师曰:“趁雀儿也不会?”
——《五灯会元》卷十三
有同学问了:“龙女咋献宝珠咧?”
赵老师双手一托:“不就是这样子塞?!”
有同学问了:“禅道有口诀吗?”
道膺挥了一下拂尘:“赶麻雀会不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再让人笑一会儿,笑死人啦、笑不活啦……
“无为而无不为”——就是禅道与上品丹法为人们提供的“方法论”嘛。
“一粒”当下即化为“百千粒”,如芥子炸开须弥成像高山仰止般地充塞于天地(虚空)间——“东土维摩”曰“难难难,十担油麻树上摊。”
若论提持向上事,灼然坐断乎千差。
那有间房著白云,佛来也请居门外。
呵呵,一片光明,“虚室”生白,犹若白昼!
性命交融,混沌一片,心若琉璃,不可说也——强为说之,即暗室中触动了开关,性光如月,洒满宇宙——“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张伯端《禅定指迷歌》
不知多久,突然出定。
注意,是突然!
又尝试了一次,看能不能再入黄庭三摩地、兜率宫内院?
无门可入!
无缝可钻!!
无路可走也!!!
下坐吧。“无心”再见——“须弥本非有,芥子原来空。将空纳非有,何处不相容?诸君明白?
古哲谓“求之不得”,真是一点也求不得也。
尔时,吾人心静如水,仿佛世外遗老:
堪笑我心,如顽如鄙。
兀兀腾腾,任物安委。
不解修行,亦不造罪。
不曾利人,亦不私己。
不持戒律,不徇忌讳。
不知礼乐,不行仁义。
人间所能,百无一会。
饥来吃饭,渴来饮水。
困则打睡,觉则行履。
热则单衣,寒则盖被。
无思无虑,何忧何喜。
不悔不谋,无念无意。
凡生荣辱,逆旅而已。
林木栖鸟,亦可为比。
来且不禁,去亦不止。
不避不求,无赞无毁。
不厌丑恶,不羡善美。
不趋静室,不远闹市。
不说人非,不夸己是。
不厚尊崇,不薄贱稚。
亲爱冤仇,大小内外。
哀乐得丧,钦侮险易。
心无两视,坦然一揆。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则复起。
不畏锋刃,焉怕虎儿。
随物称呼,岂拘名字。
眼不就色,声不入耳。
凡有所相,皆属妄伪。
男女形声,悉非定体。
体相无心,不染不滞。
自在逍遥,物莫能累。
妙觉光圆,映彻表里。
包裹六极,无有遐迩。
光兮非光,如月在水。
取舍既难,复何比拟。
了此妙用,迥然超彼。
或问所宗,此而已矣。
——张伯端《无心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