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报道国庆长假全国一半的人出去旅游了,相信有娃的家长只要条件允许都会把娃带上,让孩子从小就能多见识见识,拓展拓展视野,这本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
可是头条里还有一类新闻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马大哈”家长将孩子丢在景区、高速服务区浑然不知,许久才发现孩子不见了。孩子找到便是有惊无险,找不到便是家庭的一场灾难。
而这样的走失事件并非仅在报道中、电视上、新闻里,他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
01
前天晚上,我和爱人在抚河公园散步,天气极好,城市两旁的霓虹灯撒在湖面上,仿佛点点星光。微风吹抚着我们的面颊,通体舒畅。我们一边走,一边交流着今天发生的一些事。
突然路边有个细微的声音,“阿姨、阿姨”,我不太确定声音是叫我,夜色有点黑,我顺着声音寻去,在一棵树下有一个黑影,背对着光看不太清。
声音从黑暗处走向我,是一个个头和我差不多胖胖的男孩,他弱弱的对我说:“阿姨,您可以借手机给我一下吗?我想打给我妈妈,我们走散了。”
我有些为难,不知能否将手机借给他,脑子里转了几个念头,万一碰到碰瓷的怎么办?万一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人在指使怎么办?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得不让我多个心眼儿。
这时爱人灵机一动,让男孩将妈妈的电话报给我们,我打开免提与她妈妈通话。男孩很顺溜的报出一个号码,我打过去,孩子对着话筒说:“妈妈,我借了一个阿姨电话打给你,你现在在哪?”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年女性哭泣的声音,一听就是百感交集,“你走到哪去了,你知不知道我已经在抚河两边找了三圈,脚都走起泡了,你要吓坏妈妈呀!”
做了妈妈的人自然了解这位母亲又喜又气的心情,我让她放心,我会带着孩子到大马路上,并且约好一个地方见面,请她不要太过着急。
放下电话我才仔细打量这个孩子,背着个布包,手上抱着几个空的矿泉水瓶。从攀谈中我得知他今年13岁,已经读初二了。我问他为什么妈妈不给配个手机,这样就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孩子说妈妈不肯,妈妈怕他玩游戏影响学习。
我们带着他来到大马路上的桥头旁等他的妈妈,一直猜测她妈妈可能会从哪边过来,我们交待孩子看仔细一点,以免错过,妈妈再着急。他很听话站在分叉口朝几个方向张望,我和爱人小声说:如果我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一定会自己回家,因为我们平时就约定出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
几分钟后一个戴着眼镜、个头瘦弱的女子气喘吁吁的跑过来,这就是孩子的妈妈。她对我们表示感谢,便开始责备孩子,为什么要走的那么快?为什么不知道等等妈妈之类的语言?气极败坏冲着孩子一顿埋怨。
孩子冲着他妈大声吼了一声,把我吓了一跳,感觉他非常委屈,大声的为自己辩解,脾气比妈妈还爆燥,最后母子俩还是相拥而泣。
无论怎样,孩子安全回到妈妈身边是我们最欣慰的。
02
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丢失的经历,当然没有这个孩子这么大,那时我才6岁,依稀能感受当时的恐惧。
有一次我和奶奶去乡下舅公家做客,那里地方很偏辟,住的全是土房,坑坑洼洼的黄泥巴地,深一脚、浅一脚,一个不注意会摔倒,到处都有黄牛,到处都是牛屎,我讨厌那样的地方。
当天下午,奶奶带我去看望同村的姑婆,其间好像因一件什么事她说要先回去舅公家,让我一个人在姑婆家等她。
姑婆拿了她家尽可能多的零食给我尽地主之谊,无非一些自产的花生和瓜子,刚开始还好,可是过了好久都没等到奶奶回来接我,我开始着急了。
记得那时天都黑了,家家都点起洋油灯,昏暗的亮光也只能照见几平方的地方。我坐在堂屋门口,左等右等总也见不着奶奶的身影。
我开始慌了,本能走出门去找奶奶,于是我从姑婆家离开往黑夜走去,大人们并没发现我的离开。可我分不清方向,又没有灯,到处黑漆漆一片;我吓的在黑暗中尖叫,哭的声嘶力竭,巨大的恐惧笼罩着我。
要知道那个地方家家都是土房,在一个小孩眼里是没有区别的。我哭着喊着,脚踩着好多牛屎,我顾不上,一个劲的往前跑。摔倒了,于是又一身的牛屎。
我现在记不得我是怎么被找到的,或许是好心人送我到舅公家去的。但那次的走失经历对我产生较大的影响,让我从小缺乏安全感!
走失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抹灭的。
03
没碰到这样的事,许久没关注孩子走失的问题。之前,总在电影院、商场、公园看见找不着父母哭泣的孩子,今天我专门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信息,真的很多,触目惊心。
网上有很多教大人如何预防孩子丢失方法的文章,如《防拐防走失,七大高发地请注意》、《如何杜绝孩子走失现象》等,仅简书上这类说教类文章也是不计其数,无耐天天说,时时说,孩子走失问题还是时常发生。
我想归根究底还是思维问题,家长的思维不转变,行为就不会改变。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当然并非全部,仅一点个人看法。
1、走失的孩子是别人家的,自家哪会这么倒霉的侥幸心理。
电视里新闻里常报道此类事件,我们看完总是一阵唏嘘,表示同情和惋惜,然后就没有然后,毕竟这是电视里的新闻,与自己还是有一定距离,感受并非很强烈,便会抱着侥幸心理。
2、安全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
天天上演孩子走失的悲剧未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很多家长安全意识不强,所以带孩子去公园、电影院、商场、游乐场等公共场合时,一个劲的玩游戏、刷微信、拍照,做“低头族”时不自觉放开孩子的手,造成孩子与大人走散。虽说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广播可播放寻人启事,但毕竟会置孩子于意想不到的危险中。
3、孩子还小,他哪懂那么多,疏于孩子的安全教育。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讲多了也听不懂,便疏于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好比文章开头的孩子,如果之前家长与孩子沟通过这个问题,比如告诉孩子在家附近走散了,自己尽快回家,尽可能保证安全,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家碰面。
孩子的安全教育是日常性的、随机性的,最好做情景教育,当碰见一件实际的事情,可以拿来做案例教给孩子,这样孩子很好理解,还更好记住,反复讲,多讲几遍,孩子就有了更多自保能力,从而减少风险。
4、安全防范措施家长自已也不懂,别说教育孩子。
对于这点我认为是学习力和责任心的问题。扪心自问您对如何预防孩子走失或者叮嘱孩子在与家长走散时该做些什么,具体方法知道多少?有没有认真全面学过?不瞒您说,我也没有,只是我和爱人的安全意识比较强,平日同孩子出去一定让他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好在孩子还比较好学,喜欢看类似《新闻大求真》这样的探索栏目,自己学了不少安全知识,才没有发生过走失事件。
五、孩子自控力低,电子设备不能配
文章开头讲的孩子,如果他有一个手机完全能避免这件事情。很多家长都极力反对给孩子配手机、Ipaid等电子设备,担心影响孩子学业。凡事都有两面性,电子设备同样能帮助孩子的学习,关键在于引导。
有时越禁止,孩子越想要,那种逃课躲进网吧多半都是这种情况。孩子一方面难以抵挡游戏的诱惑,一方面又害怕家长的责怪。
当然还有一些农民工外出打工,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等原因造成孩子被拐、走失就不在我今天讨论的范围内,毕竟这要上升到另一个社会角度,甚至需要政府层面去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结果的改变一定需要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一定需要思维先行改变。思维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改变。
孩子是弱势群体,关爱孩子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真心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和谐,孩子能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
如果今天我的文章让你有共鸣,请在文末点个赞呗,也可在留言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