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村是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乡方圆60.45 平方公里的中心(辖上门、半岭、里坞坑、毛栗坞、新屋5自然村,共130户、450人,村内有畲族365人是灵鹫山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少岭坞村由原少伸、双岭、毛坞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有十多个自然村旁山依水而居,如仅少伸就有少伸、山路岗、蓝家、大湾、前山5个自然村。从上门到少岭坞,指的是沿大毛线(大头村—毛坞村)公路七里乡中部及东北部10公里范围,含治岭村的徐家、朱家、上金家坞、下金家坞4个自然村。
这一区域,在原《七里旅游总体规划》中,针对上门少数民族—畲族村、上门瀑布、上门老鹰岩、蓑衣洞等人文景观,规划文化旅游——畲族民族风情旅游;在七里乡东北部规划治岭岩溶地貌——少岭坞村大坑坞泥石流遗迹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区,分两个亚区,治岭村岩溶地貌和少岭坞村大坑坞泥石流遗迹,建设内容为,地质科普馆、景观石林、石林迷宫、溶洞探奇、板栗采摘、大坑坞飞瀑、泥石流遗迹。
原《七里旅游总体规划》完成于2005-2008年期间,第三稿以2008-2011年、2012-2014 年、2015-2020年为近、中、远期。从终端2020年结果看,以七里乡打造的国家4A桃源七里景区也是浙江省首个全乡国家4A级乡村旅游主题景区、获得中国年度十大养生休闲度假胜地、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浙江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浙江省养生养老示范基地等成果与荣誉称号为标志,七里乡在旅游区的景观布局和开发建设中,围绕“环境”、“气候”两大主题,同时深挖文化内涵,结合生态、休闲、健康、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特色资源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七里南部杨坞、七里和七里排以及西部地区大头、黄土岭、上村等同中部上门畲族民族风情村、东北部的少岭坞和治岭以及北部中国最美的杭新景高速公路过境的素有“长寿村”之称的沙龙五代荣村发展不平衡,中部、东北部以及北部仍在起步阶段。
本文试图将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作为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总系统的一个分系统,结合调查研究并力求同七里开发史、衢州地域主导文化结合得紧密些再紧密些,以及在资本生产要素变迁、人力资本劳动替代、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向创新、技术、文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换的大背景上,分篇提出战略性设想及若干建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七里又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站到“拉远距离、放大视野”高度重新认识与发现。
在通大毛线(大头村—毛坞村)公路以前,鹫岭古道(沿着衢徽古道出常山新桥横山路村翻大头岭过早田半岭凹上门少伸少岭三百步岭背到达灵鹫寺,就是鹫岭古道)串并通联着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的村庄。上世纪60年代公路取代衢徽古道以前,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的村民出山进城大都从少岭坞村翻上下三百步岭背出外寮口沿妙源溪进城。
徐映璞《浙江灵鹫山志》有云:“自太邱村(大头)东行,下半岭,出上门,过少伸蓝家二十里,西达岭根上岭,三里有半山亭,又进为三百步,亦三里,极险峻,为岭背,有法华庵”;“西自岭根来者经上下三百步、岭背,凡九里,皆险峻”;“西出(灵鹫)寺五里为岭背;又五里为岭根张姓”。三百步即“西自岭根上山,将及岭背最俊处名三百步。其实六百余步”。岭根即少岭坞少岭村。
衢徽古道路全长约100公里。其中柯城区境 内40公里,常山县境内26公里。旧时,从黄茶派溪头坎底开始进入山区直到大头早田没有很陡的坡度。从大头早田至常山新桥横山路村,再往淳安白马,越往山里越难走,其中最难的是要翻过10里长的大头岭和10.多里长的常山雷公岭。因此,上世纪60年代公路取代衢徽古道以前,衢州城里人都以为大头岭指的是常山新桥横山路村到早田村鹫岭亭这段长坡路。但对于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的村民以及灵鹫山来自常山、开化的西路朝山香客来说,出早田村到半岭凹也是一段长坡路,都称大头岭。半岭凹以下上门、少伸蓝家、少岭坞以下坡路为主。在少岭坞一带仍有鹫岭古道遗迹。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的村民旁山依水而居“坞”,地势都是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今人在翻过半岭凹大头岭即看到有畲族图腾的上门畲寨大门。畲寨大门左右联是:深山畲寨竹海人家,民宿七里竹韵畲村。这地方竹林深深,才是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乡真正的也是最后的“世外桃源”。
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乡在唐末黄巢起义大军转战浙西一带时,并无七里之名,但却是古老而发达的衢州这个地方的一个世外桃源。
黄巢起义大军曾在灵鹫山西南部石梁小沟大岭背驻扎营地。大岭背东侧岭下有个黄茶村,因黄巢起义军在此扎营而得名。因战略转移,黄巢起义大军急需将一大批准备用于购置军需的金银财宝就地隐藏。黄巢的亲信侍从想到了灵鹫山西北部的世外桃源。他们连夜沿着石梁溪逆流而上在龙潭边上龙王庙附近找了一个不易发现的地方挖了一个大地窖,将金银财宝秘密藏于窖中,并在龙王庙附近另一方位埋下一块刻有“世外有桃源,山中落明珠”两行字的石碑。黄巢的亲信侍从用参拜龙王爷的仪式作为寻宝的明谶语,还设置了一套不为世人所知的寻宝的暗谶语。
龙潭边上龙王庙是黄土岭与均良村的分界,也是上七里村与下七里村的分界。人们参拜龙王爷,都要在拜坛前三拜手、九叩首,时起时立,即起、起、立。这“起、起、立”与“七七里”谐音。在亲信侍从的建议下,黄巢为便于金银财宝藏地的安全保密,以龙潭边上龙王庙为中心命名了上七里、下七里、七里、七里排等等村庄。从此,灵鹫山西北部世外桃源有了七里之名。
后来朝廷的追兵果然得知黄巢在世外桃源七里藏宝的消息,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但由于七里的地方太多,找不准那个七里埋藏金银财宝,终无所得。黄巢起义军从大岭背开赴江山,实现后来的开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壮举后,再也没有机会回来过,所以七里埋的藏金银财宝仍未被取走。藏宝的地点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迷。直到明代开国功勋刘基,辅助大将常遇春,攻克衢州城后,也来到桃源七里寻宝。足智多谋的刘基到桃源七里只破解了黄巢的亲信侍从的寻宝的明谶语,只得到“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财宝藏在七七里”的龙潭边上龙王庙附近埋下一块刻有“世外有桃源,山中落明珠”两行字的石碑,因不能破解黄巢的亲信侍从的寻宝的暗谶语,终无所得。之后,桃源七里寻宝仍络绎不绝!
2012年,黄土岭与均良村合并为桃源村。这一与黄巢的亲信侍从的“世外有桃源,山中落明珠”的桃源七里寻宝的明谶语巧合的村名,就是昭示世人,在现代化后现代化逆城市化的今天,桃源七里等你去寻宝!?
桃源七里的黄土岭与均良村一带,由于黄巢在世外桃源七里藏宝,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描写的世外桃源景象早已被足迹斑斑的桃源七里寻宝大军打破。
而在现代化后现代化逆城市化的今天,隐藏于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乡大山之中的真正的也是最后的“世外桃源”却在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
今天回头看,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乡在在唐末黄巢起义大军转战浙西一带时仍然是一个人口稀少的世外桃源。人口是农业社会生产力及地域综合实力的天然尺度。在人力加手工工具的农业社会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是能够生产粮食的田地。真正大范围开发在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与横山路村祖先也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以后。
从农业开发史着眼,七里全乡最开阔平坦的土地几乎都在早田村,除了说明早田王氏是邻近诸村部族居之最悠久者及早田村的先民颇具眼光之外,还传递出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衢徽古道路(翻10里长的大头岭和10.多里长的常山雷公岭的陆路)开通于早田村与横山路村祖先也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以后。在此之前,从衢州到徽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山市,主要是采用座船水路的方式完成,要绕一大弯,经兰溪、梅城三江口,再上行新安江到徽州。
直到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与横山路村祖先也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之前,基本上还是一个“世外桃源”,且南宋以来直到“三藩之乱”都是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等地的移民避乱的“世外桃源”。更确切的说,七里山区真正大范围开发在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与横山路村祖先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以后,并伴随着衢徽古道路的开通而走向历史上的繁荣。
如,明代中叶主要商帮有徽商、晋商、洞庭商、江右商、龙游商(以龙游商为主体的浙商中衢商群体。沿着衢徽古道刻录着衢州与徽州古代先人们从农耕文明豪迈地步向工商文明的足迹,而鹫岭古道更是近代工商文明的先驱“衢州的蔡伦部落”邱山王氏发迹的印记。
清乾隆年间,王氏先祖王廷旆自江西玉山迁居衢州,在灵鹫山的庙源(即现妙源)纸槽做工,后抓住商机在盛产毛竹的邱山下大头村购竹林,并纸槽,开创了衢州著名纸号“王立大”,被称为“衢州的蔡伦部落”。邱山王氏是近代民族资本家,依托太邱山丰富的竹林资源成就了造纸大王,抗日战争后,拥有衢城水亭街半条街的店铺、栈房。
又如,上门村畲族于清康熙年间为避“三藩之乱”后的空前浩劫从福建一带迁居上门,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生息繁衍至今,生产、岁时、信仰等风俗虽与汉族相近,但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语言,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上门村畲族先人走的是黄巢起义军开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仙霞古道。他们越过仙霞关后绕道常山沿芳村溪逆流而上,到达横山路村沿沿鹫岭古道翻10里长的大头岭到达早田村,最后选定上门村。
耿精忠数万叛军乱衢3年,始终未破衢城,但在四乡烧杀抢掠,十室九空。战乱之后,衢县,当时称西安县城乡人口约减五分之三。“三藩之乱”最终没有乱了清皇朝,却苦了百姓。当时,除了福建人越过仙霞关后绕道常山沿芳村溪逆流而上,到达横山路村沿沿鹫岭古道翻10里长的大头岭外,还有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不少移民沿着衢徽古道翻过10多里长的常山雷公岭,再沿鹫岭古道到达七里各地。“三藩之乱”之后,七里人口增长不少,就是因为衢徽古道历史上人来人往的繁荣。少岭坞毛坞村的吴氏从建德寿昌迁入,至今还存有吴家大厅祠堂。少岭坞少伸村的傅氏从福建上杭卜筑迁入,王氏先祖王廷旆在太邱山发迹,就得益于少伸村的傅氏从福建引种毛竹。
走在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早田半岭凹上门少伸少岭三百步岭背到达灵鹫寺的鹫岭古道上,面对着从上门到少岭坞的历史回音壁,你会听到一个独特的桃源七里文化发展模式的美妙的和声:
——元至治元年(1321)以来,来自芙蓉乡章舍王、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的移民,汇聚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这片新垦地,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更有新的创造力、汇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兴的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到今天,从上门到少岭的一些村庄,既有十数个姓氏融合共存的情况,也有不同姓氏村庄之间留存百年的历史恩怨,但他们的祖辈都以难能可贵的包容力,使各个家族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这种文化力量延续到今天。
这些移耕的移民比之于衢州河谷平原地的纯粹的农民眼界更为广阔。明清以后,桃源七里就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少岭坞少伸村的傅氏从福建引种毛竹成功后,进而带动造纸为业的王氏先祖王廷旆在七里太邱山下造纸经营,以此发轫,成就衢州纸业发展。少岭坞少伸村的《傅氏家谱》记载:“及竹林盛,纸之原料仍大增,制纸之人工渐感不敷,于是赣之业制纸者先后来,余赣(今余干)籍人也。闽人来此用竹为制纸之原料获利倍多,于是各处相率仿效加以繁育,遂促进吾衢今日经济之繁荣,而使赣籍之人相继获利也。在明代衢州之业造纸者仅二户,迄于清末奚足千户。”
在农业社会,一个发达的地域,必然有一个发达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与之相匹配。均良村的耕读文化传统就是来自明清以后桃源七里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培育的结果。这个仅有120户、343人的小山村,家家都有读书人。70年代以来,共培养出大中专生、研究生、博士生40名,其中博士后4人,硕士3人。均良村的耕读文化传统反过来也佐证着明清以后桃源七里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发达。
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确是竹里畲村“世外桃源”。畲族是我国南方的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广东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畲族人口较少,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畲族人数有70多万人。柯城区畲族3000多人,有四个民族村,民族村畲族人口与聚集规模在浙江省都是最高的。上门作为柯城区四个民族村之一,鹫岭古道就是她们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处于自明清以后桃源七里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的新文化发展模式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成为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总之,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总系统离不开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的分系统。
这里用诗人林敏苏《畬族剪影》结束本文,下文接着谈。
留一段时光的剪影在凤凰的故乡五千年悠悠岁月不改畲山青绿不变畲水渊源追随着凤凰飞落的山岭我也只是时光里匆匆过客离去的离去归来的归来只有远古吉祥的图腾如印刻在畲山畲水也刻在每个畲族人心中从洪荒蛮远到岁月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