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断舍离,努力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最近听到几个同事问我:Alice,你的断舍离还搞不搞了?

开始觉得这句话问得有点突兀。转弯一想,这是在问我还扔不扔家里的东西了。

去年秋天,我连续N天从家里一样样扔出去无用的物品,并在微信朋友圈图文晒出来,一时间有点波纹效应,家人、朋友、老同事都参加了,陆陆续续都把家里的角落都去检查了,也扔的扔送的送。

这个行动,来自于《以极简的方式去生活》的作者简叔发起的断舍离打卡修行。因为想过一种品质更高的生活,就需要日日检视自己,是否太贪了,是否家里藏了多余的物品。修行就从这种日日清理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历练。

但是我对断舍离的理解,远远不至于此。

所谓断舍离,是对自己的价值观的呵护和忠诚。那些不属于核心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减少拥有,因为我并没有精力去照顾,如果牵扯太多,反而失去自己。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我看过电影《我的家中空无一物》,主人公麻衣的生活方式,给予了我无限的想象与美感,她连戒指都扔了,真的是有决绝之心啊!(我和先生一起看的这部电影,当时两个人就决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然后又买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的书来看。在看山下英子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接受了个人形象设计方面的基础培训,因此藉由这本书的助推,清理了多年雪藏不忍舍弃的衣物,甚至是一些不合适的情感,例如内疚等负面情绪。


朋友圈加了简叔。简叔只做一件事的专注与极致,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还认识了杭州的饭饭。一个人运作一个知识星球,传递着他自己的人生理念。

以及几个简友。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服务身边的大众,让人们去除焦虑。

认识了一个新的服务行业岗位:整理师。由此推动我去查找新兴的工作岗位,直观理解人们的需求发展趋势:人性化、个性化、品质化。

有人说,你的能量,等于周边人的总平均值。我遇到能量很高的人,觉得投缘,就持续关注。

持续关注的同时,我的内心模式已经在悄悄地变化。

什么和泥土&水能变出一个苹果?答案是苹果的种子。种子并没有拥有太多的东西,但是它在泥土&水的滋养下,就可以变成苹果,那么我们是什么样的种子,需要什么就可以被滋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常常听到有人羡慕我家先生闲云野鹤式的生活,我就想到这个苹果种子的故事。那你需要什么,为什么不去获取呢?是被什么困住了吗?

关系中的断舍离,指的是一种人格的独立,不彼此绑架。我常常分享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在于说它有多完美,而是说这个方式至少可以照顾彼此的个性。我和先生各有自己的生活哲学,但这不妨碍我们可以和睦相处。他有时候说我工作太辛苦,不会生活,我有时候说他兴趣太广,没有聚焦。但是我们彼此发觉,我们只有在各自想要的状态下才安心,也就不会去干涉。“照顾好自己”,这是我们常常说的话。我们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尤为独立,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我鼓励她努力找寻自己的优势,去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

不为世事所累,也尽力帮身边人解锁红尘烦恼,这是我对断舍离理解的精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