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尚宁芳
今日,没有春寒料峭,难得微风和煦。旺座曲江三楼的小会议室里,工作室的老师们从各方赶来参加《新课标素养立意下的命题创新培训》,听了两场实操性极强的报告,下午又精心打磨之前命制的试题,这样浸润式培训,真的很能濡养人。渐渐的我似乎忘记了自己如今已是一名实实在在的“抓分机器”了,也似乎带走了这两年来压在我心上的“唯分数论”地隐忧,心底那一丝丝留存地热爱似乎又重新清晰了了起来。
目睹工作室这些智慧超群,执行力超强的战友们在道道题海里精益求精、出生入死,实在让人敬佩万分。师傅如此,师傅的师傅亦是如此。聚焦全国视角,聚焦核心素养解读《新课标》,聚焦学生的思维品质,聚焦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情境,研判命题质量,真正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难道不该是一个语文人应有的模样吗?
培训结束了,但导师们的教导却一声声回荡在我的耳畔,一张张思考讨论的面容在我眼前幻灯片式划过,我的思绪忽然间就被此情此景带到了2014年——那个美丽地中考年。
那时候,师父田老师已有了中考命题经验,看着我们姐妹6人,在作业堆里苦熬,在题海大浪里扑腾,作为组长的她毅然决然的宣布了一个震惊四座的决定——命中考题。
命中考题,开玩笑吧?我怎么可能命得出来。真的,这一句才是心里话。我班主任的事情一箩筐,作业卷子作文紧随其后催命呢。
师父看出来了,毕竟她也一样,比起我们,虽然没有班主任工作,但校办主任的事情会比班主任少吗?我只记得她前一分钟还在教室里上课,后一个分钟已经带领参观团队信步于校园长廊里,下午又见她为我们寻来了四本文言文书籍《世说新语》《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她只说了一句:“都挑一本吧,在里面挑一篇文章,先命一道。就当玩呢。”大家便忙开了。说实话,拿起书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种离中很近地感觉,也许这就叫“在路上”吧。
之后每个人真的都成功命制了一道文言文题,怎么说呢?其实就是在师父要求的命题标准之下复制而来地“创意”——青涩,稚嫩。看着新鲜出炉的一道道手写题,心里还挺佩服自己。师父一边肯定着大家辛苦,一边又和我们探讨打磨起来。大家的意见偶尔会因为不合而争论,但更多的是在笑声里达成一致。
那一年,我们下班只要有空就去约火锅,实际上吃着火锅,说的却是学生的话题;那一年,我们都喜欢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去榴园拍照,估计也是师父在为某次《照片里的故事》积累素材;那一年,我们学生的优秀作文和老师们写的下水作文一起在年级传阅,丰富了学生,厚实了自己;那一年,我们一直在一起,我们的心好像从未分离。
那年中考,文言文考查了《孔子世家赞》,我们的张雅红姐姐远见卓识,早已把它命制成了年级小练习,且已精心讲解;那一年,作文题目是《答卷》,我们指导学生写了《考试》;那一年,我们把名句默写通过分类组合,三轮背默,最后在二十句中直击了中考……
那一年,我们留住了时光,也光耀了成绩。
今天,当我开始觉得自己为成绩,为素养两者不可兼得而又一次陷入矛盾时,师父告诉我:“不矛盾,想想我们的2014届!”
此时,我的手在键盘上梳理着自己的思绪,我的心又温热了起来,原来回忆都在,从未离开。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走在实践的路上,在中考试题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在试题研究上花气力,对准课标,对标思维,找准切入点,稳扎稳打,最后四两拨千斤。丰厚学生但不使其负累,提升自己更不会丢掉分数。
我知道,我迷惘的心已找着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