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和原诗》,1985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作者蒋凡。
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当年发行量很大,是很多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古典文学爱好者喜欢的启蒙书,当时,我喜欢古诗词,买了一些《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之类的普及读物,其实基本上不懂,只是盲目地买书、看书。《叶燮和原诗》就是这样似懂非懂地买下来的。说实话,当时不知道午梦堂,不知道叶绍袁,更不知道叶燮。可能从书中看到介绍,叶燮是吴江人,便买了这本书。
有学者将《原诗》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人的点评;二是二十世纪三十四年代;三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和整个八十年代;四是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叶燮和原诗》是第三阶段两部重要的《原诗》研究著作之一。还有一部是吕智敏的《诗源•诗美•诗法探幽》(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可见,蒋凡的《叶燮和原诗》是《原诗》研究领域中一部较有价值的著作。
全书分九个部分:一、生平、思想与学术渊源;二、诗文创作实践;三、《原诗》的理论特色;四、本原论;五、正变论;六、创作论(上);七、创作论(下);八、批评论;九、地位局限和影响。
本书在介绍叶燮的诗文创作时说,他的创作,在清初自成一家。蒋凡认为,叶燮的散文,难与韩、柳、欧、苏等古文名文大师角高低,但在清初文坛,却也稍有名气。“一方面继承了古文家的‘文以载道’说,强调创作与政治、道德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因时适世,直抒胸臆,巧加变化。……在他的非应酬的作品中,确有部分成功之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论说文,议论风发,语言雄辩,很有一点气势;再加以构思新颖,立论大胆,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论战中极富感情色彩,因而增加了艺木感染力。”在谈到叶燮的诗歌创作时,蒋凡有“纯熟老练,颇见境界”的评语。
叶燮的诗文创作,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先生)诗古文镕铸古昔,而自成一家之言。每怪近人稗贩他人语言以佣货作活计者,譬之水母以虾为目,蟨不能行,得巨虚负之乃行。夫人而无足无目则已矣,而必籍他人之目为目,假他人之足为足,安用此碌碌者为?先生卓尔孤立,不随时势为转移,然后可语斯言之立。”
从叶燮的诗文创作中,可以窥见“他的文学理论的不朽价值。”正如蒋凡所说:“叶燮的贡献,主要还在于他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完整体系的文学理论。这个理论体系,既通过诗文创作来体现,但最主要的,则是通过论诗专著《原诗》,系统地加以反映。”正因为《原诗》的重要意义,蒋凡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原诗》。他总结了《原诗》的四大理论特色,即: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实践性。其中,系统性和针对性最为突出。蒋凡重点介绍了叶燮的本原论、正变论、创作论、批评论,本原论和正变论是叶燮美学思想、文学理论的主要特色。
所谓本原,“就是推究诗歌本色,力图闸释创作中的根本问题。”蒋凡总结说:“《原诗》的‘本原’论至少有以下三层意思:、所谓‘感触起兴、克肖自然’,说明了客观‘自然’是第一性的,文学是‘自然’的反映,艺术之美来自然的‘至文’。二、‘诗外功夫、格物而诗’,说明了文学所反映的‘自然’,又主要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文学的反映,重点在写人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三、‘风人之旨、不平则鸣’,则进一步说明了同一客观现实,又因人们所‘感’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映方式。文学家的所‘感’一旦与广大社会的劳苦百姓相会通就会不平则鸣,发愤作诗,积极反映,改造社会。”
正变论又是叶燮文学理论的另一个特色。所谓正变,“可以理解为强调文学发展变化的方法论”。“源流正变,揭示了诗歌的历史发展;因革沿创,则研究了诗歌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本书最后一部分《地位局限和影响》,对《原诗》作了概括性的评价,蒋凡说:“在我国的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中,除刘勰《文心雕龙》外,《原诗》是一部比较成熟的著作,这是其他诗话曲语、圈批评点之作所难以比拟的。就在今天,《原诗》也仍然光彩闪烁,很有借鉴价值。”同时,蒋凡也指出了《原诗》的时代局限,他认为:“(《原诗》)终究是近三百年前一个封建士大夫的著作,它的时代局限也是明显的。”
《原诗》尽管由于时代局限存在某些不足,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蒋凡对《原诗》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说:“在叶燮的美学思想中,《原诗》就像王冠上的宝石,闪闪发光,令人注目。”应该说,蒋凡的《叶燮和原诗》,不管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都是《原诗》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研究《原诗》和古典文学理论,不得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