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占有书,还是书占有我?

文/北崖


当我们占有的物品越多,

我们被物品占有的也越多。

经过数年犹犹豫豫,

谢天谢地,

我终于在某年某个周末极简掉75公斤书。



大约五六年前,

我开始学习并尝试极简生活方式,

当时受到三本书的影响: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二年《断舍离》也有中文版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时候我们还在租房,

东西几乎堆满了房子。

试着梳理生活,学做减法之后,

空间清爽很多,人也轻松很多。

而且说实话,

极简生活物品没有特别的困难,

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很可观的变化。



循着这条路走下去,

没准我也会弄个空无一物的房间。

但是,但是,

我有十几箱书,

这成为我卡壳的主要因素。

我一共搬了四次家,

东西越搬越少,

书却越搬越多。

为了安置它们,

我购置了4个大书架,

每一个都满满当当的,

很多书纸张泛黄,落满灰尘。

与已经尽可能简约的家,

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间几次想清掉一半,

真正行动的时候,

还是百般不舍。

许多书已经陪伴我很长时间。

每次想精简时,

总能想出一个理由阻止自己,

中间也伴随着各种活动和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一次,张晓风到北大讲座,

我带一本买了近20年的书去签名。

把主办方小姑娘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翟永明在国图举办国风诗歌沙龙,

我翻出肖全的摄影集请她签名。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档听了十几年的人文访谈节目,

我设法寻到主持人姐姐,

购买她的签名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阮义忠出版的简体版书,

一多半我都有签名版。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还有更多的签名本。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的一次签名,

是舒国治先生的。



我陶醉这样的过程里,

将与书有关的记忆,

和书本身混在一起,

以为那都是过去珍贵的时光。

而书只是书,

那些回忆才是时光,

我被自己的执念,

带入了循环的黑洞,

总也下不了割舍的决心 。

听着朋友的赞叹,

内心就能获得很大的满足。

由此更不愿意轻易扔掉一本,

哪怕只翻了几页的粗制滥造的书。

慢慢的,我终于发现,

自已只是在享受拥有书的感觉,

而不是读书的快乐。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书的价值在于内容和思想,

而不是纸墨的本身。

但这份执念和依赖,

使我习惯去“占有”书,

但最终,还是书“占有”了我,

变成炫耀“读书多、博学多识”的一种道具。


图片发自简书App


促使我下决心是一件小事,

周末准备带书出去和朋友交流时,

发现居然有两本一模一样的书,

都是签名版。


图片发自简书App


拥有两本同样的书,

这种事对我来说并不稀罕,

但很奇怪,

那一刻我就突然下定决心 ,

对书来场“断舍离”。

也许,内心早就期待这一天吧。



纠结的时间很长,

但实行起来却很迅速,

半天的时间而已,

两个书架已清理完毕,

剩余两个也已分类 。

没有用到想象中的洪荒之力,

几百元的物流费,

几天之后,

它们在朋友图书馆里安了家。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么简单的事,

却花了那么长的时间,

我想,极简之路最难的那层壳,

已经被打破了。

我们最舍不掉的那类物品,

一定反映了我们的某种状态。

简物可以清心,

愿你我拥有更少的物品,

和更丰盛的灵魂。



作者简介:北崖,自由撰稿人,曾在拾遗、有书、好好虚度时光、张先生说、王耳朵先生、新东方等平台发布文章、文案。写有温度的文字,过极简主义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