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由于篇幅问题,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说略》竟然没有收录关于《中庸》的解读。
如果说《论语》讲的是实操,是孔子教育弟子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操作要领,那么《中庸》讲的就是理念,是基础性的概念研究。正所谓不能在山中看山,一旦置身于大山之中,立刻会被它的巨大所吞没,而无法体察山之全貌,《十三经说略》恰恰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字一句,我淹没在《中庸》之中,而始终无法窥得全貌。
前日夜深度醉酒,昨日未醒透时,终于没敢读书,写了一些心情文字,便睡下了。
《中庸》第二十章,最后段落,孔子谈到治学精神。“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弗,不的意思;有弗,意思是要么;措是停止,罢休。什么是中庸,什么是固执?
要么不学习,既然学习,没有获得知识和智慧就绝不停止,绝不罢休;要么不询问不请教,既然询问,没有知晓答案解决困惑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既然分辨,没有分辨清楚明了就不罢休;要那么不行动,既然行动,不坚定地走下去就不罢休。
怎样成才?人家做一次就能成功的,用了一分力就能成功的,我要用一百分力,做一百次尝试;人家用十分力,做十次能成功的,我要用一千分力,做一千次努力。如果真能按照这种道理做事,哪怕是很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哪怕是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少年家贫,无书可读,那时小学生作文,经常的命题是《上学路上》、《我的父亲母亲》或者《记一件小事》。母亲在桌前缝补衣裳,我趴在桌上写作文,咬着笔头,常常陷入无字可写的困境,识不得多少字的母亲便朝桌上一指,“就写这茶壶吧”。一把搪瓷茶壶甚么好写的?但总归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于是细细观察茶壶:颜色,质地,形状,用途,来路等等等等,竟然拉拉撒撒写了三五百字交给老师,竟然就在班上获了表扬。于是兴趣盎然,再遇到作文从此不怕,将家中什物一一写来,平时还要写日记,珍藏些少年心事。
重复,不断地重复,无数次重复简单的事物,让笨拙的我从中获益,最终走上写字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