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不仅仅是老师走进学生家中交流、交谈,带着目标,交流有针对性,并能切实解决家校共育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才能通过家访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因此,家访工作需要有提前准备和事后反馈,来切实保障家访有效开展。
五备好
1.“备”好目的。家访应该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即通过家访要达到什么效果?解决什么问题?以结果为导向,设计好家访的重点交流内容。一般来说,家访的目标有三个:一是描述我(教师)的责任,向家长明确表述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反馈以及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二是你(家长)的责任,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成长习惯以及家长应对孩子加强监管和教育引导的要求;三是共同(家校)责任,即家校双方要达到的共同配合。
2.“备”好学生。家访前,要对家访对象这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同伴交往、个性、优缺点等全面掌握,以便家访时能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对学生特点信手拈来,提高家访的实效性。同时秉持“发现优点、激励潜能”的原则,要对学生至少两三个优点的认可与鼓励,有针对性的鼓励能让家访事半功倍。
3.“备”好家长。每位家长学历不同、个性不同、职业不同、学识阅历不同、育儿观念不同,对教师的家访也会存在不同的态度。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不能不看对象信口开河。在家访前,要对家长的各方面情况有所了解,尽量做到信息全面,才能掌握家访的主动权。
4.“备”好内容。家访时的内容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描述,话题可以多样多元,像拉家常一样聊聊生活开始,也可以、谈谈感慨取得共鸣。也不能泛泛而谈,要聚焦家访的核心目的,老师要把握好交流的主动权。需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巧妙控制整个交流内容和现场气氛,谈一些双方关注并感兴趣的教育话题,万一交流离题,要想办法拉回话题。同时,在交流时要表现出对家长的尊重,避免说教,注意倾听,释放善意。
5.“备”好意外。在家访前,要提前预设好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意外问题,提前做好应对腹稿,避免现场出现手足无措,尬问尬答。一般突发状况有以下几种:一是对于学校管理提出的询问,比如新学期分不分班、换不换老师等,这些问题超出了老师工作本职,老师可委婉告知学校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信任学校的规划,任何调整也会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一种是针对于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比如反馈学生排座位、作业量等问题,属于教师个人工作范畴能解释清楚的,可以真诚解答;一种是,通不畅的刁难或诘责类,老师保持耐心,表达清楚家访目的,不附从议论。对于任何突发状况的事,先保持不慌乱,表现出足够的耐心,爱心和素养。
三反馈
家访工作不仅仅是走进家门诚恳交谈,一次事罢。更重要的工作在于事后反馈和跟进对接教育工作以学年、学期为单位,但教育的实效是长久性和奠基性。家访是过程中的因,承上启下的对接。做好家访后反馈尤为重要。
1.对老师层面:完善学情信息库,因材施教详个案。深入家访之后就能发现,不同性格、不同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看见差异性,针对性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开展。做好家长信息库和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信息库完善,为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下一手资料。
2.对家长层面:后续跟进有沟通,定制教育出方案。在家访中积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合理采纳建议,跟进后及时回应,让家长感受到被学校和老师重视,感受到教育的无差异化,家校关系将连接更紧密,信任度更高。
3.对学校层面:工作推进有落实,留痕记录有备案。畅通家校交流渠道,重视家校共育共建,不断改进、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一所学校相对完善且细致的家校工作机制,对家长反馈及时回应,有求必应,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工作。
常言道:万句箴言易懂,方寸改变难恒。各种说教的大道理都不如一场实际的面对面家访更有成效。通过家访,老师家长建立双方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用平等对话建立良性沟通,和谐顺畅的家校共育关系将矛盾弱化,将问题变小,让支持同步,让合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