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里说:知识是枯燥的,故事是有趣的。把知识巧妙地融进有趣的故事,读故事时习得许多知识,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偷偷学习知识,这个过程不知不觉,降低学习的门槛,让人更愿意学。
但是把知识融进有趣的故事,对作者的要求其实是更高的,这需要作者充分地理解了所要传达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其故事化,要带有趣味性。
如果自己说故事的能力没有那么强,我认为也无需去创造故事,去寻找相关的告诉,让别人的故事、传闻极广的故事帮你去说透你的道理,这种关联也是一种强大的能力,知识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建成的吧。
日常学习管理学知识,总是有很多枯燥的事例、拗口的名词,而且很多的词,因为有翻译的渊源,并不符合咱们的使用习惯。
但是如果你讲刘邦如何用「约法三章」稳定民心、诸葛亮如何用「七擒孟获」收服人心,就会非常的有画面感,毕竟这些故事大多数人都通过口口相传、看电视、看三国已经了解了都,耳熟能详,而在这些故事中去发现和管理学有关,也会让人耳目一新。
还有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很枯燥的物理课,各种概念、定理让人人晕摸不着头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最怵的就是物理课,公式、定理等等,尽管发现它们的科学家总会有很多小故事,但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的门槛。
可是如果我们去从其他类型的书籍里寻找关联,比如从《三体》中的「水滴探测器」的纳米材料特性,引出「表面张力」和「分子结构」这些知识点,还会枯燥吗?
记得在看书籍/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的时候,就有很多职场人士必备的小技巧:
给直属领导汇报工作时抄送部门总监,建立职场存在感
跨部门协作中,用「会议纪要+行动计划表」推动执行
给领导提意见时采用「肯定+建议+激励」的结构进行向上管理。
这些技巧其实也并不高深,可是如何使用却并不直观,甚至有时候会觉得不太必要。可是通过小说和电视剧的展示,我们能看到别人的动作,就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能避免些什么样的状况?
以后我自己在践行今日所学时,可以在选择一本专业书时做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动作:找到同名影视剧/纪录片,边看书边对比书里的知识点,看看别人的使用成果,也看看别人会遇到什么问题,加深理解。
另外,我认为可以尝试把年度目标拆解成“冒险故事”,设定主角(自己)、反派(拖延症)、宝藏(技能证书),这样我的年度目标就不再是摆设,毕竟我是主角呢,说不定努力了,主角光环就能够照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