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


《钢琴家》电影里钢琴演奏仅四次,这似乎不太科学。

那是什么让它2002年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2003年又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多项大奖,还在豆瓣多年评分9.2,历20年而不衰。

《钢琴家》以1938-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占波兰为背景,电影改编自波兰犹太作曲家、钢琴家瓦列·席皮尔曼的自传,经有亲身战争经历的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通过纪实的手法再现那段炼狱时光,讲述战争、人性、还有一点点未来得及发生的爱情。

瓦列在华沙电台录音棚里进行钢琴演奏录制,他的萧邦弹奏在波兰无人出其右,他身形瘦削,眼睛里有着淡淡的忧伤,突然玻璃破碎,爆炸声响,德国用6小时完成了对波兰的入侵,但他坚持完成录制,那怕录音棚的人已走光。回到家里,家人正仓皇准备行李逃离,可是在听到英美发声支援后,他们乐观得认为一切还会好起来。可现实是真香,德国兵对犹太人进行循序渐进的管制,先是每家只能留2000波币(钱和金表要藏在哪里?花盆下还是小提琴里),接着是必须自我打标签——缝制袖章以示区分(不能进咖啡馆、不能进公园、不能走人行道……),然后是集中管制(50万人集中隔离,高墙围挡)。在这里,原本中产阶级的瓦列一家尊严全无,破衣烂衫,整日为食物发愁,母亲拿着不足20波币哭泣,小提琴手父亲正为怎样申领一张工作证而发愁,瓦列也只能在一家餐厅伴奏。

如果说这一切还可以忍受,那么当死亡随时会降临,德国兵会随时暴怒无差别射杀,会将坐轮椅的病人从高楼摔死,会将老人孩子妇女青年拉在一起跳舞供他们取乐,会打死为了食物从高墙的狗洞下爬出的孩子,那个死在瓦列眼前的破烂的耷拉着脑袋的如布偶娃娃般的孩子。为了生存,老人当街抢夺老妇的饭盒然后如狗般趴在地上舔食,为了躲藏,女人捂死了自己的婴儿,而瓦列一家用仅剩的钱买来一颗奶糖分食6份等待着通往死亡的列车,到处都是被打死的犹太人尸体。就在要上车的途中,瓦列被一个为德国人维持秩序的犹太人强行拉出,救了下来。为了生存,他给德国兵背砖,称土豆,也偷藏武器准备反击,很多次他与死亡一步之遥,50万人犹太人此时只余不到6万。

在一次进城干活途中,瓦列看到曾经的老朋友并请求援助,他偷跑出来被朋友们四处掩藏,有放置武器仅可容身的储物间,有被反锁假装无人的空房,他在那里一躲数月,期间差点饿死病死,也看到德国兵和犹太自卫队的巷战,最后不得不重新逃回已成废墟的犹太人隔离区。在这里,他遇到一位德国军官,生死存亡之际,德国军官在听说他是位钢琴家竟然要求弹琴一曲,而这一曲救了他的命,这位德国军官不定期给他送食物送衣物,并让他忍耐,因为俄国人马上就要来了。战争结束,瓦列获救,重回录音棚,德国军官被关进了俄国人的监狱,当瓦列得知这一切,再去寻找时,德国军官已被转移,而瓦列在音乐厅里演奏落下最后的一幕。

整部影片压抑沉重,战争带来的死亡如影随行,多少次不忍看德国兵的猎杀,好多次都联想到抗日战争中日本的暴行,又不至一次的想到人与人生而不同,到底是什么可以让他们做出这般如禽兽般的行径,而穿越战争和生死的瓦列无疑是幸运的,可又有多少个瓦列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