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迷恋于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专家……只想,当一个,生命的陪伴着。
不想,再沉迷于扮演一个拯救生命的英雄……只想,与你,平起平坐,望着你,听你说故事。
不想,要再去改变别人的生命…… 只想,走入生命的更底层,
深深地聆听……
——《不想》
这首诗来自一篇祷告文,祷告我们活成自己的样子,至于救赎,自有神的安排。
刚领悟到这种感觉,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一个赤裸裸的拯救者角色,生活的目标就是为父母为兄长。我们没有立场批判,更多的是同情。当我们在屏幕前为她抱不平,觉得她应该摆脱这种生活状态的时候,其中有多少人正在现实中不自觉地扮演跟她一样的角色而不知。
我们标榜自己的责任心、孝心、热心中哪一样没有救赎的影子。我们对配偶、子女的责任,有没有夹杂着控制,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标准发展,符合我们的心意而满足自我;对父母我们在尽义务的同时会不会达到干涉的地步,喜欢为父母的情绪负责,背负自己无法承担的压力;我们说自己乐于助人,是不是在对方有能力独立处理个人事物的时候而过度操心,影响到他人的生活呢。
我们的各种行为,说明的并不是我们多能干,而是我们的拯救者心态过剩。然而着不是说让我们抛弃这些品质,对他们冷漠相待,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其实我们做的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比如我们的救赎心态,看起来是利他的,不过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愧疚情绪,这么做我们心理上能够得到慰藉和充实。但是我们也忽略了这对其他人的影响,别人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好意,是否对这种善行感受了到负担和压力。每个人的底线不同,即使你用同理心去感知,大家也未必在一个接受纬度上。
所以,不如放弃你的救赎使命,告诉自己其实你没那么能干。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当让自己活成一道光照耀和影响他人时,也许真的比你日日担忧的救赎能量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