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丨这有什么难的?
晚上,妈妈和小女儿准备上楼。我提议,我们来一场扳手腕比赛吧。
于是,妈妈和我进行了“三局二胜制”的比赛,比赛形式为:第一局两人手腕对手腕进行比赛,我赢了;第二局我用手握着妈妈的手腕进行比赛,依然我赢了;第三局为加赛,妈妈用双手对我单手进行比赛,在相持了大约十几秒之后,按平局收场。
这时妈妈说,忘记给小女儿拿明天换穿的衣服了,你等一下,我去帮你找。于是,妈妈就去找明天换穿的衣服,小女儿则坐在一边看着我。
我也看着她,然后问,我们要不要来一场扳手腕比赛?
她点头同意了。
于是,两人面对面坐定,各伸出右手,手肘支在桌子上,手掌面对面握住了。尽管,小女儿的手还很小,但被她握住的手掌上却传来一股股微弱的力量。看来小女儿对“比赛”还是挺当一回事的。
比赛伊始,我想用力扳小女儿的手腕时,发觉她也确实用了不小的力气在扳着我的手。这下我倒怕我一发力造成她受伤了,于是就没有用力,让小女儿按着我的手背一点一点地按倒在桌面上——她赢了。
赢了之后的小女儿明显开始兴奋起来,要求再来一局。于是照着之前的流程,又重新进行了一场比赛。就在她赢得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外婆和妈妈正好看见了正在进行中的比赛,听到了我对小女儿的夸奖:哟,你怎么那么厉害?比你老妈厉害多了!
小女儿扬起脑袋,回了一句,那是当然,这有什么难的?
众人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愕然无语……
第二天丨继续扳手腕游戏
前一天的扳手腕游戏,就从小女儿个人的体验而言,这一胜利是来之不易的,而且是真正属于她自己——因为之前她从未有过与人扳手腕的体验。因此,在战胜我的过程中,她感觉她是用了全力的,并且遭到了我一定程度的反击,只不过是由于我的反击无力,她才最终压倒性地战胜了我。所以,当她说出“(战胜老爸)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时,其想法和情感应该都是真实的。
小孩子有时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天真和乐观。作为父母,我很愿意一直呵护她的这种天真和快乐,譬如让她在扳手腕游戏中一直“战胜”我。但反过来,这种呵护也应该是条件的,如果实际生活中发生了对这种呵护造成障碍的影响,那也没有必要专门为了呵护天真和快乐而进行人为的干预——毕竟孩子都要长大,并且面对现实的。
就像今天上午,当小女儿提出要与我继续扳手腕时,一旁的姐姐也要参与进这个游戏中。
第一轮是小女儿和我扳手腕,过程当然和之前的一样,在我看似用尽全力的抵抗下,她最终还是战胜了我。
第二轮是小女儿和姐姐扳手腕。十岁的姐姐可做不到像我这样去“放水”,而是用了全力去对付妹妹,五岁的妹妹当然无法抵挡,很快就败下阵来。但是妹妹不服气,她觉得我连老爸都战胜了,你这个老姐还能比老爸还厉害?我居然战胜不了你?于是,她提出再战的要求。再战时,小女儿明显表现出了信心不足,她提出了用两个手去和姐姐进行比赛,姐姐同意了。可是,即便是用了两只手,她也没有能够战胜姐姐。
这个时候,她开始反思:她战胜我的过程和结果是不是我“放水”的结果。一会儿,从她脸部的表情,我就看出她想明白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此时,对于我而言,再去强行呵护她的那份天真和快乐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我也没有去做额外的解释。
这个时候,我唯一的担心是,小女儿会不会因为我让她,反而不高兴了。但事实再次证明,小孩子的心态调整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她在想清楚其中的环节之后,还是提出了与我再战一次的要求。在与我的比赛中,她再一次享受到了“胜利”的滋味,但从头至尾都没有表现出对胜利结果的质疑,尽管她的内心其实应该是知道的——因为这次比赛之后的一整天,她都不再提出比赛扳手腕的要求了。
而且,我感觉更加奇妙的是,在昨天扳手腕“战胜”我之后,小女儿对我的亲近感相比扳手腕之前明显有所提高。当天晚上我和她所说的几件事情,她基本上都愉快地接受了,以往在这些事情上的相互对抗消弭得干干净净。
而今天早上,当她猜中比赛的结果可能是我让她之后,我个人感觉似乎这种亲近感并没有减低,而是有进一步的增加。因为在之后的整个上午,她就一直黏着我一起做游戏、散步和谈心,这样的亲子氛围让人感受到惬意。
孩子总是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游玩的时间,共同的游戏可以成为家庭和谐、相互了解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家人之间能够获得快乐的重要来源。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只要父母参与到了游戏中,其实有的时候输赢根本就不重要。就像在扳手腕游戏中,尽管一开始我总是让着小女儿,让她获得胜利;但在他知道扳手腕游戏中,她其实不能战胜我的这一事实之后,丝毫没有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乐趣——因为,关键在于通过游戏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育,能促进孩子的同理心和合作力,减少孩子与家人之间的对抗,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