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想要竭力做到最好,想将每天时间,都全力用来努力成长。
但是,往往的结局是,几件小事的变数,便会将你精力所耗尽。
也许, 我们都迫不及待且过于理想化将地将大石头和小沙子的堆砌进桶里,
却忘记了,温度的变化导致的热胀冷缩--可以容纳每天的事务的时间容积,其实也是可变的。
情感因素,是最不可靠的容积变动催化剂。
当你刚刚遭受到一次大打击的时候,你的情感有大的背离出现。
较长时间的低潮后,迎来的短时间的情感应激,
便会让你有短暂的“谷底反弹”感,和计划反应。
你会为自己定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计划,并且在开始的数天里投入大量的时间,
然后精力与系统计划一但出现了变数,你便容易为自己当天没有达标而感到羞愧。
或者给予自己消极的反馈,从而变得慢慢动摇,而无法长期维持下来。
正如,运动员讲状态一样,大脑总是寄望与每天都有长期的荷尔蒙应激。
每天都有新鲜感与获得感来平滑每天的状态曲线,
期待每天付出都可以换来等量的收入,
有了稳定的预期收入,这对人类对安全感的根本需求所在。
非线性与墨菲定律的存在,却总是让变数无数不在。
而我们却少有为自己留出冗余的时间来进行每天的计划。
过于刚性的行动计划,必然无法承受非线性世界的变化所带来的动因。
很多系统里面都有这一设定,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保险配置便是购买冗余,然则,很多人每天舍弃自己的健康,
将自己的工作排满,却不舍得为自己配置一款保险,
这是对于健康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刚性预期。
一但出现黑天鹅,便无法用杠杆平滑风险。
人类繁殖策略,一生多的原则,
本身也就是为了规避灾难与生命的脆弱性所采用的天然策略。
如果你前往公司的网络机房参观过,
里面也充满了开启但不使用的后备服务器,以防万一。
贵重仪器的UPS,家里常备的保险丝,无一不是冗余的代表。
一个系统的构建,优先考虑冗余,再考虑效率。
建立一个高楼,如果不在设计之初,优先考虑抗震的强度。
只能符合无地震时的使用条件,不为地震留出冗余度。
那么,无论这个楼的设计有多精妙,为你提供了多少效率与节省了多少工时。
最后留下的“后顾之忧”,只会让你脆弱不堪。
细想我们的日常的计划系统,与其让效率与紧迫感占据全身。
还不如优先考虑冗余,为自己留出时间,
在不会有倒塌风险的大楼里面工作,才能过得更加从容,
而不是反复地灾后重建,浪费更多的时间。
冗余的意义,在于系统的持续性,而非目标的快速达成,
大概只有耐心地打造地基,才能在某天持续的享受复利。
留出冗余,胜于效率的比较。